过去3年,中国图书的版权输出分别为1434种、2050种、2007种,构成一条上扬线;引进版权和输出版权的比例已经由最高时期的15∶1下降到2007年的4∶1,形成一条下降线。一升一降两条线反映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从正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五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传出消息,今年中国图书版权输出数量有望继续上扬。
9月1日至4日,北京图博会22年来首次异地在天津举行,来自51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家海内外出版单位参展。
中国图书在本届图博会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人教版《朱永新教育文集》(十卷本)的韩语版权将输往韩国,这是我国当代教育家的个人教育理论著作首次输往海外;由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创造力——孩子成长的第一要素》中文、芬兰文、瑞典文版在全球同步推出……
另外一个可喜的变化是,我国“走出去”的图书品种也越来越丰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说,版权贸易产品从以前集中于语言教材、中医、养生、菜谱、气功等图书,逐渐扩大到反映我国文化和当代中国的书籍。
“中国出版业的实力虽有所增强,但在国际出版竞争中,总体上仍处于弱势。”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阎晓宏介绍说,2007年中国出版图书24.8万种,这个数量在国际上并不算大。
就输出区域而言,中国版权输出地主要集中在港澳台和东南亚文化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图书市场的占有率和影响力极为有限。以2007年为例,我国从美、英、德、法、日引进的图书版权分别为3878种、1635种、585种、393种和822种,占当年引进量的71.31%;而同期输往这些国家的图书版权却分别仅为196种、109种、14种、50种和73种,仅占当年输出量的17.19%,引进和输出失衡明显。
“语言是版权输出的一大障碍。”阎晓宏认为,将中文翻译成外文十分困难。人民出版社对外合作部副主任杨松岩也认为,国内通晓两国文化的高水平翻译“二传手”十分匮乏,“翻译问题是制约中国图书大步‘走出去’的一大瓶颈。”
为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李冰表示,将推出“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把更多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
专家表示,图书版权代理专业人才和机构匮乏,也是困扰图书“走出去”的问题之一。据了解,国内图书版权输出代理大部分由出版机构自己承担,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向型文化跨国公司,版权代理机构规模小,专业人才缺乏。
“出版合作说到底是企业的经济行为,其主体主要是出版企业。中国出版企业改制工作将在3年内全部完成,能否通过市场竞争塑造一批新的微观市场竞争主体,是今后国际合作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阎晓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