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心灵的故乡 |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7/1/20
阅读:955次
|
|
去周庄不是看风景。虽说周庄集水乡之美,但再美的风景也不会让人百看不厌。这就是为什么有许多地方去过一次后便不想再去,有时陪人去也感觉是一种负担的原因。去周庄没有这种感觉。有人总结出周庄有五大必看景点:双桥、张厅、沈厅、古戏台、周庄舫……每次看都离不开这些景点,为什么我还愿意一次次去周庄呢?甚至,只要有可能我愿意就在周庄长住下来,终老此生。但我又想,即使长住周庄,我能寻觅到心灵的栖所么?我能用周庄的水洗涤掉心中的浮尘么? 我完全理解,台湾作家三毛对周庄为何那般迷恋?岂止是迷恋,据目击者称:当她风尘仆仆来到这里,坐在双桥上突然放声大哭。哭了好长时间,有人去劝她,她涕泪横流地说:“我在世上漂泊了这么多年,今天才发现这里就是我一直寻觅的根,这就是我真正的故乡。”她表示要再回到周庄,再也不离开。可是她走后却再也没有回来。我能理解三毛的不由自主和无奈。她的无奈和困惑,其实就是现代人的困惑和无奈…… 现代人累啊,人人都喊身心疲惫。他们成天梦想着创造财富,想着一夜暴富,想着撬动地球的杠杆,想着吃尽天下美食,想着妻妾成群,想着过把瘾,想着……他们没有“故乡”,找不到“故乡”。有一个现代人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休闲”:于是,满大街是KTV歌厅,是洗脚房,是桑拿浴……可是他们只有“休闲”,却没有“闲情”。当他们走出歌厅、桑拿房时,满脑子装的还是去“拼”,去“争”,去“抢”——“抢”占商机,“抢”占某一个位置……他们如同旋转的陀螺,永远也不得停歇。 我也完全理解,画家陈逸飞的祖籍并不在周庄,可是他却为什么把他的油画作品“双桥”题名为《故乡的回忆》?周庄不仅仅是周庄人的故乡,或中国人的故乡。她其实就是人的故乡,人的心灵的故乡。 到周庄好多次,感觉最好的是丙戌年春节刚到过周庄的一次。这次来本不是到周庄一游,而是与周庄旅游公司赵董事长洽谈如何启动“我心中的周庄”征文活动。下午2时到周庄,洽谈出奇地顺利,离晚餐还有一段时间,《周庄旅游》杂志主编费幸林提议:“到庄子里转转吧!”于是,几个人就悠然地漫步在周庄的石板街上。因为春节刚过,又值傍晚,街上游人稀少,就连“三毛茶楼”里也只剩楼主张寄寒先生一人在那里喝茶。告别了喧嚣、熙熙攘攘人流的周庄似乎恢复了她本来的面目。晚上,我们随意在一家茶馆喝茶,赵董事长特地请来他熟悉的一位朋友的妻子、是我南通海安的同乡也来喝茶聊天。于是,我们轻松随意地聊天,免不了谈些老家的事情,谈海安的糯米陈酒、谈当年的蟹黄包子——不是谈周庄满大街的万山蹄等。其实,吃什么、喝什么、聊什么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一种心情、一种心理状态、一种生活方式…… 更难得的是,第二天清晨一觉醒来,周庄倏地成了一幅黑白分明的版画。一场南方难得一见的大雪降临了周庄。推开窗户,看到石桥、民居、小船上都披上了厚厚洁白的羽绒被。天空还在飘洒着一粒一粒的雪子,天地间一片澄明纯净…… 小桥、流水、人家……周庄处处入画。周庄就是因画而出名的。陈逸飞的一幅《故乡的回忆》使她走向了世界。每次来周庄,总看到很多人在那里画画,他们是在画周庄么?不,他们是在画他们梦中的憧憬和向往。周庄是一个符号,是一个文化符号。有人说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其实,周庄就代表着一种已逝的生活方式,那是一种真正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
2007-01-17谭文涛摘自《新民晚报》 |
更多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