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香港大学开始在广州面试广西、广东、海南三省考生。面试话题宽泛新颖,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条条框框,如“该不该在活的动物身上做实验”、“谈谈对油价上涨的看法”、“急诊室实行收费能不能解决滥用急诊服务的问题”、“赌博是否应该在中国推广”、“星巴克该不该进故宫”等。其中更有不少新颖的话题,如“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和“如何看待‘丁克一族’”等。考生表示“考题很有趣”,也有考生说今年考题“很猛很敏感”。
能将“建‘鸟巢’是不是太浪费材料”之类的话题,纳入考试范围,我欣赏其中的教育导向——不仅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强化,也注重社会、公共思考能力的培养;不仅注重答案的准确性,更注重答案的求异出新、多样化,甚至是振振有词的狡辩;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前途、命运,更注重提升他们作为社会主体应该承担的公共责任、公共参与和公民性格的发扬。这样的教育才是开放的教育、本真的教育以及创造性的教育。这种课堂和社会有效结合的教育,才能培养更多社会责任感,更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
考生觉得考题“很猛很敏感”,这正是对当今教育的一个折射和反映。长期以来,虽然我们口口声声大喊素质教育,而“死记硬背,答案唯一,听话顺从为主”的应试教育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而从教育的终极发展而言,知识的灌输永远逊色于能力和人格的雕凿、逊色于社会适应能力和服务于社会公共福利的品质需要。因为知识落后了,可以“恶补”,短时间内速成。而学习能力和人格落伍了,却不能通过“恶补”来速成。所以,教育更应该注重后者,而相对淡化前者。
这些年来,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中学名校之间的竞争也呈现白热化。可留心这些竞争,多处在浅层次的硬件竞争,什么多媒体教室、豪华实验室等,而真正倡导创造性理念和创造成果的学校却少之又少,敢于接纳个性人才的空间几乎没有。但愿港大的面试试题、教育理念能真正引起我们重视,将这种公共情怀、创造本位,纳入我们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