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思想好、身体好,“三好学生”的标准从1954年开始便以固定的评选比例、基本相同的衡量标准,在我国的中小学校普遍推行。“三好学生”的评选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
随着“三好学生”评选的一些弊端出现,曾有教育专家提出过取消的意见。2006年秋,四川成都青羊区率先在全国全面取消“三好学生”,但绝大多数地方一直沿用“三好学生”评选至今。
9月13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在重庆市南岸区基础教育首届学术年会上呼吁停止评选“三好学生”,因为这样会“过早给孩子贴上好学生与坏学生的标签”。他说,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评选“三好学生”实际是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同时在感情上伤害未被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
赞成停止——“三好学生”评选暴露问题
顾明远的提议一出,立刻引来众多教育界和社会人士的赞同。他们认为,目前,国家正提倡素质教育,对每个孩子进行综合评价。能评上“三好学生”的孩子毕竟是少数,这不仅容易让被评上的孩子产生优越感,还会给其他学生带来心理负担。
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观念的影响,“三好学生”的评选标准出现了偏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标准被异化成了学习成绩这“一好”,“三好学生”成了高分数学生的代名词。这容易让涉世未深的孩子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误印象,家长与教师都会按照这种“三好”模式去培养、教育孩子,而忽略孩子人格、个性的塑造和潜能的开发。这无疑与素质教育的宗旨、“三好学生”的评选初衷背道而驰。
此外,由于“三好学生”被赋予了加分、保送特权,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录的待遇,“三好学生”也成了决定学生前途命运的重要依据。由于评选标准科学性不强,评选机制粗放,监督机制没有同步跟进,导致在某些地方“三好学生”评选几乎成了官员、富商、教职工这些特殊群体子女的专利。
反对停止——“三好学生”难以马上舍弃
然而,对于一个在我国已存在半个多世纪、学生各方面表现的价值评定标准,大家对“三好学生”这一标准有很高的认知度。而且很多老师认为,“三好学生”的榜样作用和积极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反对停止“三好学生”评选的声音也随之而来。
他们认为,“三好学生”的评选并非一无是处,它既有长期在学校文化中形成的价值积淀,也代表着人们对其标准的认可。只不过是在操作过程中,被人为地扭曲了。而“三好学生”评选广受争议,正是因为这一评价标准承载了太多的过高的期望,这使原本“三好学生”评选中消极的因素被无形中放大了、夸大了。
而在实践中,有诸多荣誉评选与之互补,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各种积极分子等称号。目前,天津市很多学校也在推行“文明学生”评选等,涉及几万名学生。因此,学生没有评上“三好学生”,也不意味着不优秀。
一些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任何荣誉都会给人带来相应的心理压力,不独是“三好学生”。作为学生,应该正视荣誉给自己带来的压力,无论是负面的还是正面的。我们不能因为荣誉带来的压力而取消单项荣誉的评选。如果要取消“三好学生”,那么所有的荣誉都面临着被取消的危险。
破立相结——改进完善“三好学生”评选
在一片争议声中,采取折中方案、呼唤完善“三好学生”这一评价体系的呼声也很多。很多地方教育部门对于马上取消“三好学生”这一举动也持保留态度。据报道,北京市教育部门日前就表示,不会马上取消评选。
有人认为,在学生中开展“三好学生”的评选存在已久,在没有建立多元学生价值评定的情况下,而一味取消“三好学生”的评选,只会导致教育的价值取向推向更加迷茫的境地。因此,破立相结合、在评选标准和操作环节上加以改进,是最明智的选择。
如赋予“三好学生”评选的标准——学习好、思想品德好、身体好新的内涵,学习好绝不是简单的成绩优,应涵盖素质教育的成果,包括实际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思想品德好自然也应覆盖公德意识、环保意识、公益意识等;身体好无疑要包含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个方面。“三好学生”标准的内涵一旦得以延伸与充实,其指引学生健康成长的功效就会增强。而最重要的是,剥去“三好学生”评选的功利外衣,让“三好学生”的评选回归本意,回归健康轨道。进一步规范操作环节,加强评选过程的民主监督与社会参与度,增加其透明度和公开性。
文/叶祝颐 郑文 龚明俊 王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