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嵩
我们佩服一些国家、民族的创造力,而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后,当我们发现他们的人均阅读量是我们的数倍、数十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读书到底有用没有?
因为看报纸,笔者才知道4月23日原来是第17个世界读书日。这样的日子静悄悄地来了,又静悄悄地走了,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仔细想想,也确实很久没有好好地读过一本书了。读书日设立的初衷,当然是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人中来,然而,在网络、电视、手机的冲击下,人们越来越处于浮躁之中,难得偷闲去读书。
古人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是当时的社会现实所决定。有多少人经历了十年寒窗,梦断考场;也有少数人一朝中榜,荣耀无比。可以说一下子从地上到了天上,出人头地。而当时,更多地是通过读四书五经,来达到目的。当今社会,不敢说所有的读书都是有用的,也不敢说读书是无用的。但是,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书籍,却一直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当我们说起二战后崛起的日本、谈起名人辈出的犹太人的时候,我们佩服他们的创造力。在排除了其他因素后,当我们发现他们的人均阅读量是我们的数倍、数十倍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下,读书到底有用没有?
作为个体的人,当然有贫富差距。当我们还不能在物质、金钱上达到富裕的时候,是不是可以通过读书,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国人心目中,读书还是有着崇高地位的。尽管“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陈旧观念需要剔除,但是读书的传统却不应该被丢弃。读书,从小处说,可以丰富一个人,提升一个人的人格魅力。所谓的书卷气,不都是“愚笨”的表现,有时候可以表示一个人的高度和深度。读书,着急不得。所谓的“潜移默化”,是对读书最好的描述。只有长期地、大量地读书才会最终改变一个人的气质,增加一个人的知识。按道理讲,书籍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取舍,有益于人生的就多读,多吸收;无益于成长的,就果断地抛弃。如此下来,我们就有可能在读书中得到收获。每天读一点书,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时间久了自然会让人形成更完美的人格。
李然摘自《齐鲁晚报》 2012年04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