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复兴
近日读报,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兰州附近的高速路上,一辆满载葡萄的大货车侧翻,一车葡萄全都倒到地上。四周的村民闻讯赶来,将一车3300箱葡萄哄抢一空。更有甚者,骑着摩托车赶来抢葡萄,还有人打电话通知亲朋好友赶紧来抢葡萄。好像这是一次红利分配,是一次送葡萄下乡。
这一车葡萄价值30万元,司机无奈而悲伤地讲:这一车葡萄的损失,会让他倾家荡产。哄抢葡萄那一刻,没有人会想到他痛彻心扉的悲哀,也没有人想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触犯最起码的道德底线,更没有人站出来制止这几乎类似动物本能一样的残忍的集体行为。
其实,这种在世界任何一片文明的国土上都难以看到的场面,在我们这里并不是绝无仅有的第一次。不要责怪哄抢葡萄仅仅是村民道德的缺失,从而感叹重要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其实,在城市,一样发生过类似这样哄抢的事情。城市人不比农民高明多少。
记得十多年前,在北京,从汽车上掉下一包牛仔裤,整整100条,路过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都停下来,甚至开小汽车的人也停下来,不约而同地一起参与哄抢的行动。最后,除了一位工人师傅将捡到的3条牛仔裤交到报社,其余97条都被一抢而空。同样,在宁波街头,从一辆摩托车后座上掉下一包整整10万元的现金票子,天女散花一般撒落街头。开摩托车的司机意识到钱的失落,已经踩下了刹车,只是车惯性地开出几十米。就在他回头再找钱的这几十米的距离和时间,10万元,已经被一哄而上的人们抢走了4万元,然后这些人迅速消失得无影无踪。
牛仔裤也好,钱票子也罢,葡萄也算上,都是我们今天社会、现实与人心的一面镜子。或许,会有人说,这样的事情出现的几率很小,并不是经常发生。但是,就是这样出现的概率,足以让我们脸红。我们曾经赖以自豪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传统,我们曾经唱过的“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的歌谣,我们曾经恪守的“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干,别人的东西不拿”的古训,似乎并不那么牢靠结实,已经如冰山一样,融化为一摊污水。
我想起了30年前,我的朋友、上海作家赵丽宏写过一篇题目为《雨后》的文章。写的是雨后下班放学的时候,一辆装着两箱苹果的平板车,在拐弯的时候,车子翻倒了,两箱苹果滚落一地。放学的学生、下班的人们,都停下了脚步或自行车,包括开车的司机也停下来,一起赶过来帮助拉苹果的人捡拾苹果,然后把苹果一个个完整无缺地放回两个箱子里。
如今,回想赵丽宏的这篇30年前的文章,恍如隔世,简直觉得像是一个美丽的童话。不过过去了才30年的光景,不过是从苹果到葡萄这样上帝有意无意抛下来的测试一下我们人心的道具的变化,人心竟然这样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居然已经变成如一条鱼般,禁不住一点点钓饵的诱惑,就可以振鳍掉尾毫无顾忌地一拥而上,伸出喁喁的小嘴,去争抢那一点点不义之食了。
30年,国家的GDP和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长足的发展和变化,人们的道德水准并没有与之成正比,没能齐头并进、水涨船高。相反,道德的滑坡,上至那些动辄几千万的贪污受贿的官员,下至哄抢葡萄的村民,几乎都如小孩坐滑梯一样,不以为耻反倒觉得快乐无比。看来,经济的发展,完成不了人性与道德的救赎;以经济为轴心,以发展为指归,唯以挣钱为大,加之文化与教育的缺失,只能进一步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使人们的欲望膨胀。不信神,不敬天,不畏心,不要脸,无所顾忌地去哄抢一切东西,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也是格外令人痛心扼腕的事情了。
(李然摘自2012年09月18日《齐鲁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