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三国演义》札记 张勤辉
“次日劳军,设宴于公厅。玄德酒酣,顾庞统曰:‘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庞统曰:‘伐人之国而已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玄德曰:‘吾闻昔日武王伐纣,作乐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庞统大笑而起,左右亦扶玄德入后堂。睡至半夜,酒醒。左右以逐庞统之言告知玄德。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请庞统谢罪曰:‘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庞统谈笑自若。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庞统曰:‘君臣俱失,何独主公?’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以上文字节选自《三国演义》第六十二回《取涪关杨高授首 攻雒城黄魏争功》。 此后不久,庞统在率兵攻打雒城途中,被乱箭射杀于落凤坡,年仅三十六岁。当时有童谣云:“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里路,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是啊,与诸葛亮齐名为“卧龙凤雏”的庞统,满腹经纶而且名声在外,竟死得如此草率,如此匆忙,如此突然,不由人不心生感慨,扼腕长叹! 于是庞统之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人将庞统死因归罪于刘备。因为庞统在出征前因为马失前蹄,被掀翻在地,刘备见他落马,认为他的马不好,所以把自己的马借给了他,而刘备的坐骑恰恰是大名鼎鼎的“的卢”,“的卢的卢,骑必妨主”!果真当庞统出现在阵前,对方将士一致认定:“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因此“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无论有心还是无意,庞统充当了刘备的替死鬼,这是不争的事实。 有人认为庞统早亡与诸葛亮有关系,常言道“一山不容二虎”。 有人从宿命中找到解释,庞统死于命中注定,“落凤坡”就是他的“断头台”。 ……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可一笑了之。实际上,庞统自身的性格缺陷才是他“壮志未酬身先去”的决定性因素。 仅从上面的片段描写,就可以断定:庞统智商足够高,而情商实在低,至少他很不适合从事“高层管理”——他太容易忘乎所以,太容易找不到中心,太容易迷失自我。请看庆功之时他在刘备面前的表现—— 酒酣耳热之际,刘备看着庞统问:“今日之会,可为乐乎?”尽管刘备此举难免有“王婆卖瓜”之嫌,但当时的战况确实“可以为乐”,大军兵不血刃攻下涪关,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啊!而作为随军军师,庞统的反应却太匪夷所思了,他不假思索地反唇相讥:“伐人之国而已为乐,非仁者之兵也。”直接从本质上否定了这场战争,实际上也就是对于刘备人品的否定。从正常人的角度看,庞统不是喝多了,就是脑子里进水了。 所以,素以仁义宽容著称的刘备也按捺不住了,厉声呵斥:“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这是文言文,翻译成大白话那就是:“快闭上你的乌鸦嘴,马上滚出去!”再看庞大军师呢?竟然是“大笑而起”!笑什么呢?当然是笑刘备了,笑他的鼠目寸光、笑他的小人得志、笑他的小富即安,笑他的假仁假义……笑声中,刘备的尊严和荣耀荡然无存! 第二天早晨,刘备幡然悔悟,请求庞统原谅:“昨日酒醉,言语触犯,幸勿挂怀。”堂堂“一把手”屈尊向自己的下属悔过,这需要多大的气度和容量啊!即使有一个人要道歉的话,那也不应该是刘备啊。可是你看庞统:“谈笑自若”——绝对是置若罔闻,连理都不爱理!时值关羽、张飞二人带兵在外,这是庞统的万幸,否则,即便他有九个脑袋,恐怕也守之不住。 刘备只好将赔罪进行到底:“昨日之言,惟吾有失。”干脆把责任全部揽过来,昨天都是我一个人的过错,这下行了吧?庞统这才转过脸来:“君臣俱失,何独主公?”表面上是给了刘备一个台阶让他下来:“咱俩都是酒后失态,哪能都怪您呢?”但是这话越听越别扭,怎么听怎么像大人糊弄小孩。好在刘备见好就收,再三恳请之下,终于听到庞统的表态了,“玄德亦大笑,其乐如初”。 看上去一切尴尬和不安似乎烟消云散了,只是此笑非彼笑,此乐亦非彼乐。到底刘玄德的“大笑”之中掺杂了多少种味道、君臣之间是否真的“其乐如初”,只有当局者心知肚明了。 回想庞统的仕途经历,辗转多处,几经周折才被刘备重用,这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世人都知道你的才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容忍你的狂傲。就算是大仁大义的刘玄德,又能宽容到几何?所谓“功高莫盖主”、“伴君如伴虎”,这些血的教训,凭庞统的学识,他不会一无所知吧?那么,是庞统的做人太简单了,还是做人的规则太复杂了呢? 上比古人,下比来者,庞统得以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实属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