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埃塞俄比亚大使当“家教” 作者:冯艾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冯艾,复旦大学在读博士。曾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首届中华慈善奖、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十大中国女性、中国青年年度志愿者等奖项。2005年8月~2006年8月,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埃塞俄比亚项目中任志愿者服务队队长,任教于亚的斯亚贝巴大学。
拜见大使
2005年8月,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埃塞俄比亚项目的志愿者,我们一行12人来到非洲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的服务任务是在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教当地的学生学习中文,除此,还给一些工作伙伴上课。
2006年1月11日一大早,大使馆的官员刘涛打来电话:“埃塞俄比亚驻中国新任大使过一段时间将去中国上任,他想学中文,我们希望由你去教。”我不假思索地说:“好,没问题,我去。”刘涛又补充说:“埃塞在亚洲只有三个国家有大使馆,日本、印度和中国,而且中国使馆的地位很特殊,前几任驻中国大使回国都委以重任。你去教中文,是一个极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会。现在他很着急学中文,你能否马上跟他联系?”刘涛还特意提醒我,要称呼新大使“Your Excellency(阁下)。”
被刘涛这么一说,深感责任重大,不禁有些紧张。深呼吸,接通电话,我说:“阁下您好,我叫Amanda,中国大使馆的刘涛先生给我您的电话,是中文老师……”一听我是中文老师,大使马上说:“太好了!我们什么时候开始上课?”没想到他这样迫不及待。我们约好当天下午2点在外交部见面。
下午,第一次见大使,除了带上自认为比较适合大使使用的中文教材外,我特意别上“中国青年志愿者”的胸章。也许是大使已经提前和门卫打过招呼,当我说“我来找Haile Kiros先生,我和他有预约”时,门卫说:“你是中文老师吧?我们也想学中文。埃塞和中国是最好的朋友!欢迎你到埃塞俄比亚!”
大使的办公室在308,门上写着“中非合作论坛办公室”。我轻轻地敲了三下门,“请进!”当我推开门,本来座在椅子上的大使看到我,马上起身迎了过来,热情地握住我的手,贴面“左右左”(埃塞见面礼仪)亲了三下。而后,问了一串“你好吗?”“工作顺利吗?”“身体好吗?”“亚的斯怎么样?”非常亲切。
大使中等身材,看样子40多岁,戴副眼镜,肤色和大部分埃塞人一样是“coffee with milk”(加奶咖啡),并不很黑。从始至终他都面带微笑,看起来平易近人。他很健谈,标准的英语一听就是“海归”。他说:“我去过中国很多很多次,到过很多城市,中国的发展实在太快了,这是一个奇迹!以前每次行程都非常紧凑,很匆忙,走马观花。而这一次,我将在中国生活五年,我有充足的时间学习这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历史,了解是什么动力让这个国家如此神速地发展,也有机会接触普通的中国人。我很爱中国,以至于周围的人、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中国人’。”说到这里,我们都笑了。
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其间,进来一位官员,大使向我介绍:“这是新任驻日本大使。”他对驻日大使说:“看,这是我的中文老师Amanda,我开始学中文了,过几个月我就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了!”
我们最后约定每周一三五下午5点、周日上午10点上课。
第一堂课
1月13日星期五下午5点,我准时来到大使的办公室。一进门,发现除了大使,办公室里还多了两个小家伙,大使的两个宝贝也一起来了。女儿叫Frena,正上初中,眼睛大大的,在上网。男孩子是个小机灵,叫Kecebet,眼睛特别大,仿佛会说话,在办公桌上写着什么。
见到大使我们照例“左右左”,亲了三下,又和他的两个宝贝各亲了三下,转眼间就亲了九下。
我们开始上课。我和大使坐在沙发上,小儿子则坐在大使的腿上,女儿仍然坐在电脑前。我从汉语拼音和声调教起,“a o e”,我念一个音,大使非常认真地重复一遍,很谦虚地问:“我可以在书上用阿姆哈拉语(当地语言)注音吗?”“当然可以。”我笑着说。于是,我每念一个音,大使就用阿姆哈拉语重新注释,然后再念给我听,如果不准确,就重新来。大使很注重发音,反复强调:“发音正确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我说的是非常标准的普通话。”受到鼓励的时候就会说:“我会努力学习的。”那样子不像是大人物,而就是一个认真的“大”学生。
对于埃塞人,汉语口语最难的恐怕是我们的四个声调。我给大使复印了一份“普通话声母韵母拼音总表”,这份总表是针对外国人的,和我上小学时学的不太一样,比如“tiān”,我的老师告诉我这个音是由声母t、韵母i和an三个音组合而成,但是对于外国人i与an合并为一个韵母“ian”。我告诉大使:“如果你把这份总表的每一个音都读准了,你的普通话肯定很标准。”于是,每一个音,我们都分别用四个声调练习,一练就是一个小时,大使毫不松懈。
后半个小时,我教了简单的问候语“你好”“你好吗”“我很好”“谢谢”“再见”。当教到“很”时,我说:“这个字很重要,每天都要使用无数次,但很多埃塞人都觉得不太好念,单独发‘h’和‘en’问题不大,但声母韵母组合在一起就念不准了。”大使很自豪地说:“我们是提格雷人(埃塞民族之一),发这个音没问题,你听我说‘hěn’。”一听果然不错,大使又对女儿说:“Frena,你来说‘hěn’”。大女儿说完,又让小儿子Kecebet说,发音都很准。“你看,我说的没错吧!”大使笑得像个孩子。就这样,我说一句“你好”,大使说一句“你好”,孩子们也跟着说“你好”。孩子学得很快,特别是小儿子,有时还当起助教,帮我纠正爸爸和姐姐的发音。
在非常轻松愉快的氛围下,一个半小时转眼而过。临走前,我送给大使一本英文版的《2005,China》,对中国各个方面都有最新介绍,还有一盒国内1~6岁宝宝学汉字使用的看图识字卡片。看到这两样礼物,大使又高兴地“左右左”亲了我三下。
出谋划策
随着大使出使中国日期的临近,中文课也渐渐变成了中国文化课,讨论的话题涉及宗教、历史、社会、经济甚至地理,总之方方面面。
大使经常问我“中国人了解埃塞吗”“在中国人眼中埃塞什么样”“如何改变中国人对非洲、对埃塞旧有的观念和印象”等问题。我告诉大使,我们的父辈对埃塞的了解可能还多些,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只知道两件事,一是埃塞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二是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马拉松选手。我也是因为要来这里当志愿者,才开始了解埃塞、关注埃塞,才知道埃塞也是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埃塞的传统服装非常漂亮,埃塞的歌舞更是精彩,埃塞还是咖啡的发源地,拥有全世界最好的咖啡,这些都强烈地吸引着我。
经过一番探讨,大使说:“我去中国,第一件事就是改变中国人对埃塞的印象。我点头说:“可不是!我们可以通过媒体让中国人了解埃塞。”我还建议他多去大学,让大学生了解埃塞。“到大学搞活动,做演讲,举办埃塞文化展览……”,大使听了很高兴,不停地说:“You are right! You are right! Very good!(对!很好!)”
一次,我们谈起埃塞的饮食,我说:“如果能在北京开一家像‘皇冠’(埃塞最有名的传统歌舞表演的地方,是所有来埃塞的外国人必去的地方,那里的饭菜也很棒)一样的餐馆就好了!”大使一听,双手一拍吓了我一跳,他激动地说:“我要在北京开一家非常地道的埃塞俄比亚餐馆,我会把埃塞最好的食物、埃塞的歌舞带到中国!”而后,他看着我认真地说:“你知道吗?Amanda,你非常重要,你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我应该更早就见到你,你给了我很多好建议。”听大使这么一说,我也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来埃塞半年多我已经爱上这个国家,很希望能为两国之间多做些什么。
在亚的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的非政府组织都建立了文化中心,这些文化机构成为亚的斯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亚的斯大部分文化活动都在这些机构中举行。我总在想,如果在亚的斯也能建立这样的中国文化中心该有多好。
偶然间听说“中国教育部计划在全世界建立100所‘孔子学院’”,我赶快把这个消息告诉大使,我说:“第一所孔子学院2004年11月在韩国开办,主要任务就是推广汉语,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也是唯一的孔子学院在肯尼亚的内罗毕大学开办。”大使一听,非常肯定地说:“我们亚的斯亚贝巴大学是非洲最好的大学,内罗毕大学可以有,我们也没问题。在埃塞一定要建立一所‘孔子学院’,我会努力促成这件事的!”就这样,在大使心中,又多了一件必做的事——在埃塞俄比亚建立孔子学院。
“大使秘书”
一次,我去上课,大使得意洋洋地给我看一沓资料:“你看,我工作非常努力,这是我自己整理的。”我一看,两份材料分别是1995年~2005年,十年来在埃塞投资的中国公司及个人名录以及从事进口中国货物的埃塞公司及个人名录。大使说:“我们现在有了很多计划,需要找人来帮助实现,我相信这些公司和个人会有所帮助。你看有你熟悉的中国公司吗?”“有几个公司的经理我认识。”大使一听我这么说,很高兴,问:“你能帮我联系他们吗?我很想在这段时间多了解在埃塞的中国公司的情况。”
接下来的日子,在我的牵线搭桥之下,大使分别会见了中国驻埃塞公司的领导,每次活动大使都要求我陪同参加。通过这些活动,大使不仅大致掌握了在埃塞的中资公司的发展情况,也了解到这些公司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还为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那段日子,有的人说:“冯老师现在不仅是大使的老师,我看更像是大使的秘书”。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有点像。那时,大使成了我工作的重心,几乎天天见面,不见面也要打电话,比如提醒他:“明天下午1点去Nori-la公司视察没问题吧?”大使也常来电话:“你能帮我通知CGC的孙先生……”或者问有关中国的各种问题。有一次他来电话问我:“那个在海边的城市,足球很出名,叫什么?”我告诉他:“大连。”他说:“对,就是大连!我正在和同事讲中国,怎么也想不起这个城市的名字,就说‘等一下,我给我的中文老师打电话,她一定知道’。”还有一天,大使来电话问:“你在家吗?我来找你,我夫人的手机有点问题,你能帮我看看吗?”
后来在大使的安排下,我还来到埃塞俄比亚国家奥委会,和国家青年体育部副部长、国家奥委会秘书长、国家奥委会执行秘书座谈。在座谈中我提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秘书长看着我,很认真地说:“我希望到时你能成为我们埃塞俄比亚国家队的志愿者!”我点头说:“从今天起,我已经是你们的志愿者了,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们的!” 离开奥委会时,我们约定,如果可能就下周给运动员拍照。
临行前最后一面
3月22日星期三,我在日记本上用红笔特别注明“大使赴中国上任”。昨天就和大使约好今天再见一面,中午11点大使来电,约好一起吃午饭,真没想到这时候他居然还在办公室!
12点40分他来接我。我一上车,他就送给我两个木雕。之前,大使来我家上课时,看到房间里摆放的木雕曾问我:“你喜欢埃塞的木雕?”我说:“是啊,很有特点。”他说:“我会送你的。”没想到,他这么忙也没忘记。
我们一起去吃印度餐,边吃边聊,聊到他的家人。他是老大,下有三个妹妹三个弟弟。他笑着说:“中国人肯定没有这么多孩子吧?”我说:“有啊!”他不信地说:“那一定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于是,我给他讲了些我在宁夏和云南当志愿者时的经历,告诉他:“中国很多地方仍然很贫穷,你在中国要生活五年,会了解得越来越多。”顺着这个话题,我讲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向他介绍了“扶贫接力计划”和“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当他听说中国每年有上万名大学毕业生到贫困地区从事各个方面的志愿服务时,感到非常震惊,觉得“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大使对我说:“每一次和你聊天,我都有新的收获,你看,我又多了一项要了解和学习的经验。”我说:“说到志愿者,新一批赴埃塞志愿者的选拔工作在国内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来之前对埃塞了解很少,其实你们大使馆可以帮着培训志愿者,比如介绍国情、教一些简单的阿姆哈拉语。”大使肯定地说:“只要需要,我就派工作人员去协助培训,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埃塞需要像你这样的志愿者!”
送我到家,门卫Mulegita帮我们在门前照了合影,我们照旧“左右左”亲了三下,大使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我会在北京等你。”
之后,我微笑着目送大使开着红色的吉普消失在远方。
我要我的精神世界华光夺目 作者:亓昕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金铁木,1971年生于甘肃兰州。大型记录片《复活的军团》(2001~2004年)、《圆明园》(2004~2005年)导演。后者正在全国公映。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在北京某大学接受了40天高等教育的大一新生金铁木同学决定自行毕业。他背着依然簇新的行李回到家,正在做饭的妈妈惊得瞠目结舌。
“你、你咋回来了?”
“我不念了!我要过自由的生活!”
父母不知道,令他“提前毕业”的,是一哥们儿写来的信,高中毕业后这位老兄当上了的哥。他在信里由衷赞美自己“美好而又时尚的”的士生活:任意穿梭在城中的繁街陋巷,沿着夕阳中的古河套诗意地缓行,和邻座的漂亮姑娘搭讪……那些生机勃勃的描述,令金铁木觉得自己按时起床到点熄灯的生活简直是种耻辱。
此后经年,这个不自由毋宁死的青年,为捍卫自己的自由几经周折,直到今天,他获得了一种高规格的自由: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来去自如。
孤独有时是更为辽阔的自由
“不管你今后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觉得大学还是要念的……”父亲说。这个家庭无为而治的教育作风一方面塑造了金铁木的自由人生观,另一方面也使得他善于听取长辈的金玉良言——他听从了父亲的意见,决定复读。尽管高考的前一天晚上,他在街头打桌球一直打到凌晨3点(父母给他的自由与信任令人难以想像),还是以甘肃省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其实他是早慧的,生于兰州,祖籍是一个叫秦安的地方,那几乎就是秦国当时的腹地,他则一直以秦人自居;家族世代书香,他一小就懂得祖爷爷(清朝最后一代举人)用蝇头小楷誊录的那些史典文章的古香;从初中开始就追随一位“老大”读《人民文学》,朗诵普希金,指点年少懵懂的历史河山,为什么报了那么“轻浮”的英语专业?“因为被高考志愿填报表欺骗了!”他以为,英语语言文学,一定是大声朗读莎士比亚原作的畅快,是径直走入艾略特的胸膛,可是他后来发现,那其实只是背单词以及“很多的、无法与之争论政治见解与历史观点的女生”。
于是孤独。可有时孤独代表着更为辽阔的自由。扫荡学校图书馆里的一切非专业读物,隔壁北京广播学院(现为中国传媒大学)的那些“诡秘”的内部电影也就在这时像个迷人的恋人一般出现,还有一位想考电影学院请他补习英文的兄长对他的电影艺术启蒙,他曾经早慧的思索往往会在某句台词或某个影象里得到印证,青春的寂寞与喧嚣,成长的甜美与痛楚,好似慢慢找到了出口。
但是,漫长的成长里,那出口像夹在指间的香烟,安慰转瞬而逝。
毕业后,以一名“旅游业工作者”的身份开始了与生活的交手。按时上班,信达雅地翻译,挥着小旗儿号召游客定点定时集合……他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做生活,或者说什么叫做世俗生活。直到有一天,步入奢华的王府饭店,为“上流社会的人”担当翻译、解释燕翅鲍鱼的价格,看他们格式化的姿态与笑容,他忽然困惑了:我要干了这一行,这就是我要为之努力的生活?这些并不生动的人,就是我要成为之的楷模?
不,既定的模式是对天性最大的桎梏,哪怕是上帝制定的;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要过一种只属于我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激情随时涌荡,智慧即兴迸发,那是我的自由天国——只是,我的天国,它存在吗?
我要我的精神世界华光夺目
它是存在的。
它存在于那些在暗夜中从容闪回的影象里,它存在于从放映厅的某个角落忽然传来的笑或是啜泣里,它存在于银幕上的人生,它存在于——电影里。
就这样,他在人生中最迷茫的时刻,想到了电影。他前所未有地体悟到,电影,那是一种生活方式,那是一种自由的生活方式,他是他一直寻找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在与“世俗生活”短暂交结的一年之后,“救命稻草一般”,他考取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中国第一个电影历史方向的研究生。
那几年是酣畅的。虽然因为他是半路出家,学的又是似乎没什么“艺术底蕴”的外语,同学们因此好像不大愿意与他一起讨论艺术与哲学;虽然他发现自己好不容易从现实逃回理想,却又被理想挤到了边缘。好在,他和睡在他上铺的兄弟陆川(电影《可可西里》导演——编者注)可谓同病相怜(陆也是学外语出身,且同是“豁了命”考进来的),两个孤独的男人以相似的“遭遇”与精神气质相互取暖,看到了不少来自对方的隐秘笑容与泪光。
那又是真正寻找并塑造灵魂的最佳时节,更何况那寻找与塑造又是在电影的氛围中。他热烈地崇拜尼采,并令人不可思议地能把《查拉思图拉如是说》(代表尼采哲学观的一部重要著作——编者注)从头到尾背下来;他喜欢凡高,尽管这位伟大的画家生前所有画的买主都是挚爱他的弟弟。
“可是他们最后都发了疯。”
“那又怎么样?他们疯得有价值!他们的生命密度大!他们是纯粹的人!”
在与“纯粹的人”的神交中,他渐渐地、越来越成为眼前的这个男人:蓄一点象征性的胡须与头发,布衫短裤,拖鞋。“对物质世界很不敏感/最高要求是解决饥饱/搞不好是中国最低生活标准/可以天天吃土豆/衣能蔽体即可/对现实生活的把握‘很不成功’/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
但是,我要我的精神世界光彩夺目,我要它如我所膜拜的那些先驱者般剔透,我要以我的方式发声,然后让许多的人、更多的人,让世界听到。
他的方式就是——记录片。
2001年,毕业后在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即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任编导的金铁木,开始制作大型记录片《复活的军团》,及至2004年此片播出,好评如潮获奖无数,被评论界称为“中国记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之后,他用两年时间投入对“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数字电影”《圆明园》的制作。本片公映之时,将是在1860年10月18日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后,世人第一次在一片废墟之上,看到从想像力中重新站立的、美轮美奂的“万园之园”。
就是在这部影片里,人们第一次知道,圆明园竟是如此庞大绝妙的所在;强盗们毁掉的,是集千年中国的建筑、雕刻、手工艺、园林等艺术的集大成之作,那是连我们自己都会叹为观止的艺术精粹!
也许,和残垣断壁带给人们的痛相比,重现的圆明园所带来的,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爱……
记者:你在电影里真的找到了自己一直孜孜以求的自由了吗?其实这种表达也是有限的。
金铁木:所以我把目光望向了历史。望向秦朝、望向清朝。一个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一个是最后的帝国。
我本“秦人”,年少时比任何一个人都更能体会故乡的那种历史苍凉感,那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古老意境,如果说我是带着某种历史与传统的印迹来到这个世界上,我拍的记录片就是我对自身血脉与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仰望与尊重。我们有史诗一般的历史,有那么多的英雄人物,我一直有个理想,就是把历史上那些足以感动中国人的、感动世界的英雄人物一一再现。他们的共同特征就是理想主义者,纯粹的人,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他们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在抚摩他们,抚摩那些创造他们也被他们创造的历史时代,我感觉自己的心脏能够和他们一起跳动。我是一个有英雄主义情节的人,祖先的荣耀英雄的情怀令我印象深刻热血沸腾,迷茫的时候我总是会走入历史寻找祖先,那里恰恰能找到自己。
记者:这不是一种逃遁吗?
金铁木:当然你生活的现实你是离不开的,但我会把我与现实的交往压缩到最低限度,这种限度就是我有片子拍,通过拍片子挣的钱使自己有饭吃、有房住,就行啦。
记者:又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自己?
金铁木:浪漫主义、英雄情怀,这样的人是我的偶像,比如班超、霍去病……他们殚精竭虑、开疆拓土,也许他们很悲剧,但是他们的人生充满张力、充满戏剧化。他们深藏了我个人的精神寄托,假如说在我所生活的时代我没有机会成为一个像他们那样的人,我就要尽可能真实地去再现他们,让世人知道,这个世界上曾有这样的一群人,活生生地、火焰一样地存在过。
记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来去中,你有什么变化吗?
金铁木:有变化。拍《复活的军团》的那三年,我是一步一步走进历史的,我好像比学究还学究,比考古学家还考古。任何一个资料一个物件在我眼里都是有温度的,都是活的。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一只秦朝时的碗,我甚至能想像出有谁曾抚摩过它,它的边沿留下了谁的指纹。
拍《圆明园》时,2005年夏初的一天,大约是下午4点多钟,北京突然来了一场罕见的雷阵雨。大雨过后,北京的天空出奇的清澈,西边白云朵朵。圆明园管理处的朋友打来电话,说今晚会有火烧云。我们赶到圆明园的时候,西边的天象已经开始变了。西山被火烧云一点点地照亮,直到被一片朱红完全淹没,那种红色就是紫禁城中的那种朱红!当时,我刚好站在“大水法”面前,却无法形容眼前的“大水法”,它在燃烧!那是我所有的印象。一刹那,我完全忘记了我是在2005年还是身处1860年。“大水法”被照得通红,红得发烫!我分明看到了1860年它被英法联军焚烧时的情景。或许,这就是圆明园久久不散的灵魂?
海市蜃楼般的光线停留了30秒左右,“大水法”一点一点重新回到了阴暗当中,石头开始变得冰冷。夜幕逐渐降临,我慢慢地清醒过来。
每一次穿越历史都是我的灵魂之旅,就像从最初面对圆明园里几块石头的无所适从到最后的血脉贲张,历史一次一次赐予我激情与力量。
记者:你自己什么时候看的《圆明园》?
金铁木:《圆明园》已经放映过好几场了,前七场我都没看,第八场是在长春电影节上展映。那天放映厅里人很多,我蹲在最后一排的过道上看完了整场电影。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散场后观众迟迟不散,很多人围着我们的宣传人员要资料,没人知道导演就蹲在后面,安静而幸福地看着他们……
《复活的军团》播出后,观众的反应也很出乎我的意料,当时我们什么宣传都没做,就是悄悄地播出。结果观众反响热烈。在网上,有的网友甚至留言三四千字!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陷于庸俗的环境里,只要你的东西能够打动人,能够唤起人们内心中的某种力量,就会有人看。
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敬一丹在看过《圆明园》后说:“只要是中国人,就会被它感动。”为什么?因为中国人都是有来源的,我们是从历史当中一步一步走到今天,那种血脉相连的历史感无法割断,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的根源与出处。
从街头浪子到“天之骄子” 作者:孤帆远影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昨天,他是一个流连网吧的街头浪子;今天,他是一个笑傲蓝天的运动员,一个出场表演费1万多元、靠天吃饭的“天之骄子”。
2006年6月19日,中国年龄最小的热气球运动员、24岁的左丹接到了中国航空运动协会的通知,他将作为中国热气球运动员参加10月在日本佐贺举行的国际热气球比赛。
弃学回家 浪迹网吧
1982年5月14日,左丹出生在吉林省桦甸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左永贵和母亲刘毅都曾是运动员。1999年可以说是左家的不幸之年。先是左永贵下了岗,不久刘毅也因故提前退了休,然后就是左丹初中毕业中考落榜,干脆不再念书了。
没了学校的羁绊,16岁的左丹就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玩儿疯了。他整天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不是泡在网吧里,就是在游戏厅打游戏。左邻右舍背地里都叫他浪子。父亲焦急地说:“小丹啊,你得找点儿活干啊!”左丹说:“可我不知道干点儿啥呀。”
1999年6月,桦甸市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上万户居民的房子都泡在了水里。一个月后大水消退了,人们开始重新装修房屋。那天左丹回家,屋顶脱落下来的墙皮正好落在他的头上,他灵机一动:现在家家都在装修、粉刷房屋,肯定急需大量的涂料,要是进点儿涂料到桦甸卖肯定能有销路。他赶紧跟父亲商量,父亲考虑一下说:“进货卖不如自己开个涂料厂更赚钱,听说做涂料技术上不太难,而且投资不大。”很快,父亲用家里仅有的积蓄5000元钱购买了涂料厂的技术资料和搅拌机等,全家人齐上阵干了起来。身高只有1.65米的左丹虽然瘦瘦的,但干起活儿来却挺有劲头:购买原材料、配料、搅拌、装桶、出去推销,他都和父亲抢着去做。他们的涂料很快占领了桦甸的半壁江山,半年多时间就赚了近13万元!而在别人蜂起兴办涂料厂的时候他们便及时转让了厂子。
这次办厂使左丹有了点儿成就感,他意识到,人不能闲着,有事做才有意思。2000年9月,父亲给左丹买了一辆奥拓出租车。从小就喜欢开车的左丹也着实高兴了一阵子。他白天跑,父亲晚上跑。但由于桦甸市的车费太低,活儿太少,有时连一天的费用都拉不出来,父子俩只是保本而已。不久,左丹就厌倦了,觉得出租车太乏味。
梦想飞天 受骗受挫
2001年6月的一天,左永贵看到一篇介绍湖南一个叫王明(化名)的青年自制热气球的文章,深受触动,他想:如果左丹能学会驾驶热气球飞天,成为一名优秀的热气球运动员,将来还可以参加世界比赛,不就改变了左丹的一生吗?同时热气球还是一项充满商机的活动,肯定有钱可赚。他把这两全其美的好事与妻子、儿子一说,左丹马上来了兴趣,兴奋地说:“热气球!我愿意干。当我驾驶着热气球飞上蓝天的时候,看谁还敢管我叫浪子!”
从此,左丹在开出租车之余,又一头钻进了网吧,去查找有关热气球的各种资料和报道,了解最新的信息。左丹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迷上了热气球,开车时与乘客聊天,聊的是热气球;和朋友们谈话,谈的是热气球;回到家里自然更是热气球了。他知道买一个热气球的费用至少得七八万元,家里的钱根本不够,便决心自己去挣。过去他跑到晚上6点就交班给雇的司机(父亲后来因身体不好不出车了),现在他每天都跑到晚10点。而且,他还从过去不爱跑长途变成了净找长途跑,宁肯苦一些累一些也要多赚钱,好尽快攒够买热气球的费用。这段时间,父亲也四处打听热气球的各种行情及信息,并与王明联系、问清了价格、质量等。半年后,左丹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凑足了8万元钱。
2002年1月9日,左永贵和左丹兴高采烈地来到湖南省。几经协商,最后以5.8万元的价格购买了两个热气球,并由王明亲自培训左氏父子学习热气球的操作和飞行技术。1月26日,父子俩回到桦甸。成功心切的左丹回到家就要父亲联系场地试飞。
左丹选择了2月14日情人节这天试飞,他认为这天游玩的人多观众自然也多,他想让更多的家乡人看到他左丹的壮举,以洗刷掉自己浪子的恶名。在桦甸市一中的大操场上,左丹和他的一个朋友终于在上午9点半,驾驶着热气球飞上了天!地下的父母以及围观的群众都高兴地欢呼起来。
不料,当热气球升到200 多米高空时,突然出现了故障:火灭了!气球开始下降,而且下降得越来越快,如果再不点起火来,迅速下降的热气球就会像失事的飞机一样撞向地面的建筑物,后果不堪设想。左丹和朋友都感到了恐惧,朋友不停地问:“怎么办?怎么办?”尽管左丹也慌得束手无策,紧紧地拉住朋友的手,机械地说着:“没事的,没事的!”
终于,热气球慢慢地瘪了,在离铁路几米的地方停下来,可吊篮却挂在旁边三四米高的电线上。顾不得地上还结着冰,左丹和朋友先后跳了出去。
本想在家乡人面前露一手,却落个弄巧成拙,倒栽了面子,这使左丹沮丧万分。但他并没有认输,而是积极总结经验教训,最后,经吉林市有关热气球专家鉴定,确认他们购买的热气球属于未经国家批准的不合格产品。气愤的左永贵马上给王明打电话,要求退货。王明却百般抵赖。
4月中旬,无奈的左永贵、左丹经吉林市体育局航协主席付嘉涛介绍来到北京,找到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热气球运动的中国航空协会。航协的吴功玉主任听说遥远的大东北一个偏僻的小城里有这样一个年轻的热气球迷,非常吃惊,也很感动,并全力支持他们向王明讨说法。对左丹来说,最重要的是从吴主任那里了解了许多未知的东西:原来,热气球运动已有200多年历史,而我国却是从1982年才开始,迄今持有飞行驾照的只有150人。在中国航协注册的热气球仅有120个,吉林省的热气球运动一直还是个空白!热气球既是世界性的体育运动,同时还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商业性的热气球表演可以创造不菲的效益。吴主任的话使左丹豁然开朗,他更加清楚和明白了自己的前进方向:填补吉林省体育运动的一顶空白,做中国最好的热气球运动员,争取在全国和世界热气球比赛中拿大奖!同时要用这个独特的运动项目创造财富,让自己和父母都能过上好日子。可不论要达到哪个目的,自己的这点儿技术是远远不行的。吴功玉热情地将左丹介绍给热气球培训教师——北京飞翔热气球俱乐部的教练刘翔。
笑傲蓝天 靠天吃饭
6月初,左丹来到了北京飞翔热气球俱乐部学习飞行。这是目前国内收费较高的培训项目,不到一个月的培训学费就是1.6万元。在刘翔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左丹开始了系统学习热气球的理论知识与飞行技巧。几天后,他才知道自己在湖南学的飞行知识只是一点皮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校让他头疼的学习读书,在这里因为有兴趣而使他变得极其刻苦。看来左丹根本不笨。作为年龄最小的学员,不论是原理知识还是飞行操作,左丹成绩都在上游。而且他的悟性非常好,有些技术操作他一看就会了。刘翔对这个弟子也很满意。6月末,左丹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中国民航总局的严格测试,获得了民航总局颁发的热气球飞行驾照,成为中国航空运动协会最年轻的会员。
如虎添翼、雄心勃勃的左丹回到桦甸后,和父母商量买一个货真价实的热气球。7月12日,左永贵带着给左丹将来结婚准备的几万元钱,和左丹开车拉着那两个不合格的热气球来到湖南某市。王明在百般刁难后不得已退回了1.5万元钱。左家父子又转道湖北襄樊,用7.6万元购买了RQ7-4型热气球。随后,他们又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在中国航空协会为自己的热气球注了册。不要小看这一注册,这意味着左丹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了这个中国新兴的事业!这也是吉林省在中国航协注册的第一个热气球!21岁的左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愿望:填补吉林省体育运动项目的一项空白!
8月28日,左丹为自己“雪耻”,第二次试飞在桦甸市第二实验小学的操场上开始了。这次,胸有成竹的左丹不仅要自己飞天,而且要带着父亲和母亲飞!左氏一家人要乘热气球上天的消息吸引了大家,人们早早就将操场围得水泄不通。从未坐过热气球的母亲紧张得要命,跨进吊篮时双腿不停地发抖。左丹笑着安慰说:“妈妈,别怕,今天我是带你们到天上散步呢!”
左丹从容不迫地点着了火炬,等待着力量的爆发。终于,热气球缓缓地升空了!10米、20米、50米……人们发出一阵阵欢呼声、口哨声。左丹终于成功了!激动的左丹向飘动的白云大声狂喊着:“啊,你好,我是左丹,我是左丹,我不是浪子啦!”
从这天起,成功的左丹对自己充满了信心,和父亲开始一道寻找比赛和商业表演的机会。
9月30日~10月6日,左丹参加了青岛国际热气球节,在有18个国家参加的热气球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第8名,成为全国参加热气球比赛年龄最小、成绩最好的运动员。一时,吉林省出了个小热气球运动员的消息在热气球界传为美谈。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影视中心拍摄“首信”广告,其中的情景需要一个热气球升空表演。导演在全国众多的热气球中首选了左丹驾驶的热气球!10月18日,从青岛载誉而归的左丹直奔风光绮丽的海南岛三亚市蜈支岛。左丹万万没有想到,与他合作拍广告的演员竟是世界冠军、跳水皇后伏明霞!这是左丹第一次参加商业广告的表演,也是他“出道”以后第一次挣了出场费——1万元!
此后,随着各种媒体的报道与左丹知名度的不断提高,来找左丹表演的单位与商家越来越多,左丹的“上镜率”也愈来愈高:在北京驾驶热气球为中国会计学院落成仪式航拍庆祝典礼;为2003年中国•吉林首届国际冬季龙舟赛进行热气球表演;9月底,在深圳热气球国际邀请赛中,左丹获得第7名;10月初,在吉林国际热气球精英邀请赛暨全国热气球锦标赛中,左丹又分别获得了第7名和第6名的好成绩!2005年10月29日,在全国航空运动会暨热气球锦标赛中左丹一举获得了亚军,同时他还获得了“落地精确奖”!这是吉林省在全国航空比赛中首次获得的奖牌!
由于出色的成绩,左丹被吉林市体委评为2003年度社会体育工作先进个人。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一位负责人说,左丹是目前我国第三代热气球运动员中年纪最小、成绩最好、最有发展前途的选手,他完全有实力在国际比赛中夺冠!
现在,左丹和父亲正应邀在各地进行着一场一场的商业载人飞行表演:安徽、广东、内蒙古、广西……同时也抓紧时间训练、备战。
日渐上升的不仅是热气球界的一颗新星、左丹的名气和收入,更重要的是他的人生!
经历风雨,离彩虹更近 作者:晓苇 陈敏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人的命运真是不可思议。如果没有那几次转变,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成天在街上晃荡的郁闷女孩。走过来了,就是另一重天……
凤凰卫视“健康新概念”节目主持人
杨爽,1983年出生的漂亮女孩。
宝剑出鞘,即露锋芒。17岁,她获得“中国西部形象小姐大赛”的“最佳才艺奖”;22岁,她获得2005年度凤凰卫视“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亚军,以脱俗的清爽微笑,赢得万千宠爱,现主持凤凰卫视“健康新概念”节目,人气飙升。
在这份光环的背后,杨爽也有青春的辛酸:儿时父母离异,少年独自在广州打拼,参加“中华小姐环球大赛”之前,她同时打五份工为母亲治病,被评为广州大学城勤工俭学形象大使……
接受采访时,杨爽回望来路艰辛,依然星眸闪亮,笑容清爽,全当——那个苦涩的成长,是化茧成蝶前的必然挣扎,是惊艳登台前的小小前奏。
从后进生到中国西部形象小姐
穿过一条狭窄的巷道,迈上一幢老式民居暗黑的楼梯,站在四楼2号房门前——梳马尾的白裙少女亮声地喊:爸妈,我回来了!
那是万盛区和平社区94号,杨爽在52平方米的狭小住宅里,爱跳爱唱地长大。3岁她就跟着电视学唱《血染的风采》,居然像模像样。父母都是南桐矿业公司普通工人,却舍得半个月不吃肉,花28元买一台塑料电子琴送给女儿,又把女儿送进万盛区文化宫接受专业声乐培训——只要女儿喜欢!
10岁时,无忧无虑的杨爽突然陷入阴霾。因为父母感情疏远,协议离婚,她失去了完整的家……办好离婚证的当天,父母答应女儿的要求,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全家福。照片上的三个人都是微笑的,那一瞬间的团圆甜蜜,至今被杨爽深深珍藏。
回到家里,杨爽不哭不闹,安静地擦桌扫地。从前她是被宠的小孩,从不干任何家务事,但从今以后,她就是母亲的同伴,必须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母亲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时没哭,此刻眼眶却红了。杨爽懂事地安慰,没关系,您还有我。直到深夜,杨爽才偷偷抹着止不住的眼泪,无助地在心底祷告:让我明天就长成大人吧!
可是,明天,她还是那个10岁的单亲家庭的女孩。她害怕被议论、被同情、被嘲笑,觉得走在哪里都有同学和邻居指指点点。她变得郁郁寡欢,魂不守舍,成绩一落千丈。她听说过,父母离婚后的孩子有两个极端:或者自我激励脱颖而出,或者自我封闭堕落下去。她惴惴地想,我肯定要变成坏孩子了。
有一晚,母亲看着消瘦苍白的女儿,平静坚定地说,孩子,我们转学吧。
母亲已经不再年轻,离婚后又下了岗,在重庆各地辗转打工,做过红桃K补血冲剂的销售,也做过平安保险公司的保险员,无论在外遭遇多少冷眼,多么脆弱无助,只要回家面对女儿,她就是拿着盾牌的女人,强大无比。
至今杨爽感激这个伟大的决定,让她转学到了全新的环境,开始全新的生活。
没有人知道她来自离异家庭,杨爽渐渐恢复了活泼开朗的个性,常常参加学校的文娱活动,崭露头角。同时,她也非常刻苦努力地学习,想让自己变得更好更新,成绩居然从班上的倒数跃居期末考试的第三。
杨爽成为了学校里引人瞩目的漂亮校花。
初三时,杨爽经过再三思虑,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的梦想,选择了幼师中专。她喜欢纯真可爱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师范可以免费入学——只要中考成绩是每区的第一名!那样,她就可以给家里节省很多钱,让母亲轻松一点儿。
杨爽果然以万盛区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重庆幼儿师范学校。
一进校,杨爽就被选中担当迎新晚会的主持。她紧张迎战,一上台手心仍然满是冷汗:“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她一开口,台下笑翻了天。这句话乡音浓厚,完全像说相声的,哪像主持?
下台来,杨爽哭了。可是再次登台,她仍然微笑自若,临危不乱,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继续主持。在断断续续的哄堂大笑里,晚会结束了。杨爽只想找个地方大哭一场,却被团委的瞿老师喊住了,笑着对她说:“孩子,你真勇敢,表现得很好!”
从此,瞿老师免费为她培训普通话,甚至联系重庆电视台名主持为她辅导,很快,杨爽的普通话达到了专业水准,令人刮目相看。那三年,杨爽从班级文娱委员一直做到学校学生会组织部长,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2000年10月,杨爽在老师推荐下,报名参加了中国西部形象小姐大赛,并一举摘得大赛最佳才艺奖。
回忆年少时光,杨爽笑着说:“真的,人的命运真的不可思议。如果当初没有转学,一直封闭自卑,现在可能就是一个成天在街上晃荡的郁闷女孩。走过来了,就是另一重天。”
从中专生到大学生
2002年幼师毕业后,19岁的杨爽前往广州电视台打工。工资寥寥,她留下很少的生活费,余钱全部寄给母亲。闲暇时分,儿时的音乐梦想再次浮上脑海。她想继续学习声乐,哪怕一个月!
用什么方法呢?桌上正好有一本厚厚的《广州黄页》,她找到了学校那栏,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她直接拨了电话过去,很诚恳地说:“我是一名学生,您能告诉我怎么联系到贵校最好的声乐老师吗?”对方“咔嚓”就挂掉了。她再打“星海”的其他联系电话,有人一口粤语,她根本听不懂;有人脾气忒大,把她吓得够戗。打了十几个电话,终于有个老师被打动,告知她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皮晓彩的联系方法。
起初皮老师根本不接手机。杨爽每天都打,发短信,表达一个平凡女孩的梦想,终于,皮老师答应在学校的408琴房见她一面。
两人见面后,非常投缘。杨爽的气质和坚持以及音乐天赋,都让皮老师感动。皮老师授课费用很高,却对杨爽完全免费,让她每周一下午4点钟来琴房,专门给她上课。之后,皮老师又帮她在学校宿舍安置下来,周末让她去家里玩儿,对她视同己出,常常鼓励道:“你一定要考上大学,路子更广!”
于是2001年底,杨爽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高中课本。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自学三年的课程,难啊。杨爽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为免室友打搅,她又特意把桌子搬到阳台上,每天早上5点起床夜里12点睡觉,日日读书,半年多从来没有逛过街,没有休闲娱乐过。皮老师偶尔也来看她,买来辅导书和水果,大力支持。
果然,杨爽不负期望,于2002年7月考上广州大学声乐系。
进入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但是昂贵的学费,也让杨爽更加忙碌,必须打工自立。她曾经在南方少儿艺术团当幼师,一堂课150元,每周四节课;她曾经同时主持好几档电视节目,来回奔波……每个月的收入,她都拿一部分寄给家里,不管多累,她总是留下相同的话:“妈,我一切都好,您多保重!”
时间紧张,但杨爽从不放松学习,每学期的最后一个月,她更是全力冲刺、废寝忘食地学习,也得以顺利地通过每门考试。因为喜欢主持,杨爽又去旁听播音主持系的课程,报读了英语补习班,被同学们调侃为“永不知累的铁人”。
一边打工一边学习,杨爽还经常主持学校晚会,参加各种大赛,2003年1月,她获得“广州市大中学生形象设计大赛”亚军和“最佳表演奖”;2004年2月,又获得“广东电视台大中学生健康新形象大赛”亚军。
前程仿佛熠熠生辉,杨爽确定了新的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
从小女儿到保护者
正在此时,人生之河急转直下。
2004年4月初,杨爽接到姨妈电话,说母亲病倒了,她的心猛地沉了下去。一向坚强的母亲让姨妈告知消息,肯定是实在挨不住了啊——到底,母亲的病有多严重?
4月28日是母亲的生日,杨爽特意提前一天赶回重庆。这些年来,她与母亲聚少离多,每次母亲的生日,她只能托付重庆的朋友买了花送给母亲。这次,她亲手捧了一大束康乃馨。
第一眼见到母亲,杨爽愣住了:母亲全身浮肿,面色灰白,虚弱地躺在床上,与从前判若两人!握住母亲肿胀的手,杨爽心疼极了。之后,她带母亲走遍重庆的大医院,可是查不出病因,医院也不愿意接收。那段日子,杨爽束手无策,心急火燎。
五一节回来,杨爽陷入极大的惶恐当中,上课时都忍不住掉眼泪。广东电视台里有位热心的“党妈”,得知她的情况四处帮忙打听,并联系了南方医院。杨爽马上将母亲接到广州,进行治疗。最终确诊,杨母患上了罕见的肌炎和雷洛氏综合症。更可怕的是,这两种病都无法根治,只能尽量控制病情。从医生办公室出来,杨爽躲进医院厕所大哭了一场。
不管多难,自己一定要当好母亲的保护者,就像母亲当年保护她那样!
母亲的治疗费、住院费高昂,有一段时间病情回弹,体重从45公斤一下子涨到60公斤,一天就需要2000多元医药费。住院不到三个月,家里的全部积蓄和杨爽存折上的5万多元,已经用完。不得已,杨爽只能让妈妈出院,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20多平米的房子,自己照顾她。
期间,有人提出愿意资助杨爽,暗示凭着她的天生丽质,完全可以走捷径,需要多少钱只管开价。杨爽都婉言拒绝了:“我自己能行!”
杨爽坚持兼职打工,先后在广东卫视、广州电视台和陕西电视台担任了4个日播节目的主持工作,并在一家贵族学校兼职,担任老师。她累得经常在坐车途中打瞌睡,有几次都坐过了站。为了不落下功课,回家后杨爽还要立刻抖擞精神看书学习。
那时,杨爽每周陪妈妈去医院复查一次。2005年8月底,母亲的病情基本好转,浮肿消除,但肌肉仍将持续萎缩,后续治疗还需要大笔费用。
命运给予这对母女的道路无比坎坷,但是她们却在荆棘中,趟出了自己的快乐。
医生都说杨母太棒了,从来都是乐呵呵的,不把自己当病人,还能给别的病友带来阳光;蜗居在小房间,只能在狭窄的走廊做饭,杨母照样能做出一大桌美味家常菜,让杨爽的同学们大快朵颐,连连称叹;杨爽在外奔波的时候,母亲录好女儿的电视节目,煲好一锅靓汤,深夜徒步去公交车站,等着女儿回来,母女俩相互依偎,回到寒酸却温暖的家……
杨爽也尽量实现母亲的每一个梦想,特意将外公外婆接到深圳,让老人大开眼界。母亲生日之际,杨爽送给母亲漂亮衣服和鲜花,还有一首《烛光里的妈妈》——再多的苦难,也抵挡不住幸福此刻来临。
2005年5月,杨爽报名参加凤凰卫视的“2005中华小姐环球大赛”,跻身3万余名佳丽之中。除了兼职五份工作和学习,她还要赶去参赛培训,在舞台上展现晴朗的微笑。从不敢想结果,她只想让大舞台锻炼自己。
10月29日的决赛晚会,杨爽身穿纯白色晚装,犹如白雪公主一样美丽、娇艳。没有人能看到她曾经的眼泪和伤痕——烈火重生,凤凰涅,她以独特的气质,夺得亚军。
2005年年底,病情基本稳定的母亲回到了重庆,临行前嘱咐道:孩子,你太累了。妈妈不希望你成为女强人,只希望你找到爱你、你也倾心的人,有个幸福的家……
从火车站独自回家的路上,杨爽倍觉孤单,但是,她还有梦想未曾实现。2006年年初,凤凰卫视招聘“健康新概念”节目主持人,杨爽前去应征,再次成功。
“因为和挚爱的母亲经历过生离死别,经历过那样无助的心痛,经历过病房里那段艰苦却乐观的岁月,所以我能比别人更懂得‘健康’的概念,更加珍惜生命。”
在凤凰卫视工作,杨爽压力很大,找稿子、修改、播出,全部一手承担。虽然有过很多主持经验,但是在大名鼎鼎的电视台,杨爽不由自主地变得紧张,面对镜头也不自然,如履薄冰。
所幸,杨爽很快沉静下来,进入工作状态,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同时,杨爽的日常生活也变得很“健康”,她坦言笑道:“我现在最奢侈的事情是能够午睡了,能够有空运动锻炼身体了。平常走路上下班,吃有机食品,早睡早起。这是20多年来我最有规律的日子!”
杨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也找到生命中那份平淡坚实的真爱——她相信自己有资本获得圆满的幸福,不是因为美丽的外表,而是自己一贯的坚持与努力……
挺起诚信的脊梁 作者:飞雨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当同龄的花季少男少女无忧无虑地享受美好的校园时光时,他挪动着瘦弱的身子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头发凌乱、面容消瘦的小伙子竟是为了兑现承诺、替父还债,主动休学的大学生!
儿子心碎:痛看父亲沉沦赌海
2006年4月,在休学一年多后,闻伟重新回到了美丽的大学校园。又一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他百感交集。近一年的磨砺,他的人生底蕴变得坎坷粗砺而浑厚……
往事如烟。2001年冬天,春节前夕,闻伟患肝癌的母亲撒手人寰。闻伟才刚刚14岁。
第二年,父亲闻培军再婚,然而不久,新组建的家庭便笼罩在战争的乌云中。
因为家里再也找不到温暖,下班后的闻培军开始不回家,与一帮朋友喝酒,打麻将赌钱。常常把一个月的1000元工资输得精光。
闻培军维持了不到两年的第二次婚姻很快走到了尽头。
没有了妻子的约束,闻培军更加像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地沉湎在赌海里,常常一连几天不回家。这时候,他为数不多的工资已无法满足他在赌桌上的挥霍,急于翻本的他开始将手伸向了熟人和朋友,编织着一个又一个谎言向他们借钱。借到了钱就忙不迭地往牌桌边跑,输了再去借,借了再来赌,如此下来,累计成了一笔骇人的数目。
母亲去世了,继母又被父亲逼走,曾经慈爱勤劳的父亲蜕变成了一个嗜赌成瘾的“魔鬼”,一切的一切让闻伟这个少年心痛如割。那次,父亲又好几天没有回家,闻伟放学后,忍受着饥肠辘辘在牌桌上找到了父亲,小屋里烟雾缭绕,空气污浊,眼前的父亲头发蓬乱,双眼熬得通红,赢了一笔钱就笑呵呵地把钱往怀里拢,丑态十足。闻伟足足在父亲身边站了半个小时,父亲连看都没有看他一眼。心酸的泪水在他的脸上泛滥,他“扑通”一声跪在父亲面前,抱着他的右腿,苦苦哀求:“爸爸,别赌了,回家吧!”已经赌红了眼的闻培军哪里听得进儿子的话。他一把推开儿子:“别来烦我,一边玩儿去!”闻伟哭着离开了这个乌烟瘴气的“魔窟”……
2004年9月,18岁的闻伟考入武汉的一所大学。即使这样的喜讯也没有把闻培军从牌桌上拉回,就在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当天晚上,父亲依然在晚饭后跑去赌博了。这时,闻伟才知道,父亲已经陆续从熟人和朋友那里借了7万多元,这笔钱已经被他输得所剩无几。闻伟的精神几乎要崩溃了,他含着泪一一给父亲的熟人和朋友打电话,哀求他们不要再借钱给父亲了。
几天后,借钱四处碰壁的闻培军知道是儿子在捣乱,回到家对他大发雷霆。闻伟积聚太久的怒火终于爆发了,他与父亲大吵了一顿。这时的父亲,连他上大学的第一笔学费都拿不出来,姥姥和舅舅帮他凑齐了学费,闻伟一刻也不想在这个家多待,一刻也不愿多看父亲,他拎着简单的行囊,一个人提前到大学报到了。
但闻伟的身体里毕竟流淌着父亲的血,尽管父亲让他伤透了心,但他还是无可遏止地思念父亲。他含着热泪给父亲写了一封又一封信,规劝父亲戒赌。令他伤心的是,字字血泪凝成的信,一封封如石沉大海。
休学打工,替父还债
2004年寒假,闻伟带着沉重的心情回到了孝感老家。走到小区门口,眼前的一幕让他的心猛地揪紧了:五六个人围着他的父亲,大声咒骂,往他身上吐唾沫,扔垃圾,逼他还钱。血气方刚的闻伟冲过去拦住他们:“不许你们欺负我爸爸!”这些人都是父亲的朋友和熟人,他们怒火中烧地对闻伟说:“你爸爸借了我们的血汗钱,他一天不还,我们就一天不放过他!”
这年寒假,闻伟度日如年,时时担心债主找上门来闹事。除夕之夜,闻伟和父亲还没吃完年夜饭,就有几个债主找上门来,闻培军悄悄溜了。大年初二那天早晨,父亲的一个同事找上门来,哭着对闻培军说:“我妻子得病住院了,躺在医院里等着动手术,求你把借的2万元钱还给我吧,这可是救命钱啊!” 闻培军畏畏缩缩地坐在角落里,始终重复着一句话:“现在没钱,以后会还给你的……”这个债主伤心欲绝地走了。
闻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想想借钱给父亲的那些熟人和朋友,当初他们都是出于信任和一番好意,却被父亲无耻地践踏了,那一分一厘都是他们的血汗钱啊!
一种悲壮的豪情从闻伟的心头腾起!他要休学打工,替父还债!
2005年春节后,闻伟返回学校,办理了休学手续。然后,他拿出父亲的那些欠条,一一给债主打电话:“王叔叔,您放心,我爸爸借您的钱我会尽快还上!”“刘阿姨,您别着急,我会想方设法还上您的钱的!”……几乎没有人相信他的承诺:“说得倒轻巧,你一个穷学生靠什么还钱?” 闻伟没有争辩,辩解又能解决什么问题?行动是对他们最有力的回答!
闻伟在武昌小东门附近以每月100元的租金租下了一间平房,里面没有一件家具,一块木板架在砖头上就是他的床。安顿下来后,闻伟开始了他艰难而悲壮的替父还债生涯。但要找一份工作并不容易。在劳务市场转了几天,最后有一家烧鸡店接纳了他。第一天上班,看着脏兮兮的地板,闻着刺鼻的腥臊味,闻伟恶心得直想呕吐,他转身就往外走。走出100多米后,他猛拍自己的脑袋,我这是干什么来着?我是来挣钱的,不是来享受生活的!
闻伟又回到了店里。因为是第一次干这样的粗活,笨手笨脚的闻伟远不如农村来的大嫂麻利,老板很不高兴,对他吆五喝六,指手画脚。委屈和苦涩的泪在闻伟心里倒流……
为了挣钱,不满19岁的闻伟每天要打三份工:早晨5点,起床赶到早市烧鸡店拔鸡毛,每拔一只鸡2元钱,几个小时下来,他的双手在水里浸泡得像鱼肚皮,几乎失去了知觉;匆匆吃碗热干面,再去建筑工地做小工,背水泥,挑砖头,和泥沙……一天劳累下来,尽管累得浑身骨头像散了架,闻伟还得拖着两条酸腿去给一个小学生做家教。
闻伟把一分一厘钱都积攒下来,生活费降到了最低标准,一天不超过10块钱。一个月后,闻伟凑满了1200元钱,他把这笔钱分成4份,高兴地给王建华等四个父亲的债主打电话:“王叔叔,我替我爸爸给您还第一笔钱,以后我会陆续把钱还给您的。”汇出了第一笔钱,站在武汉车水马龙的街头,闻伟的心头有丝丝缕缕的轻松掠过……
尽管家庭条件一般,但作为独生儿子,闻伟从小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而今,当同龄的花季少男少女无忧无虑地享受美好的校园时光时,他那瘦弱的身子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没有人会想到,这个头发凌乱、面容消瘦的小伙子竟是为了兑现承诺、替父还债,主动休学的大学生!
紧张、忙碌和疲惫充斥着闻伟的每一天,充实着他的生命。夜已深,做完家教出来,闻伟骑着自行车在静寂的街道上,路边餐厅里飘来诱人的肉香味,他多想走进去,来一盘尖椒肉丝美美地吃一顿。然而一想到父亲那山一样的数万元债务,他只得买两个馒头充饥。夜阑人静,孤独地躺在床上,闻伟是那么怀念美丽的大学时光,还债的日子何时是尽头?他何时才能重返校园?闻伟恨父亲,可他又想父亲,常常在泪水滂沱中沉沉睡去……
父亲悔恨的泪,儿子欣慰的笑
一晃半年过去了,闻伟用自己的血汗已经替父亲还掉了近万元的债务。半年来他没有休息过一天,靠坚强的意志支撑自己。从休学打工到现在,闻伟一直没有告诉父亲,暑假到来时,他告诉父亲,自己要在武汉勤工俭学,不回家了。
2005年9月中旬,闻伟在建筑工地背砖时,由于太疲惫,从二楼摔了下来,左胳膊骨折。老板要送他去住院,闻伟没有同意,最后老板赔给他4000元钱。去大医院治伤太贵,闻伟舍不得,他想把这笔钱存下来替父亲还债,便去了一家小诊所,花100多元把骨头接上了。
因为这次骨折,闻伟破天荒地休息了半个多月。伤势渐渐好转后,他决定利用养伤这段时间回去看看父亲。他带着那笔赔偿金和积蓄共5000元,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回到熟悉的孝感,闻伟没有直接回家,首先找到了父亲的债主刘卉阿姨,拿出一部分钱来还给了她。刘阿姨告诉他,因为再也借不到钱,他父亲已经不像以前那样嗜赌成瘾了,但仍是一副混混模样。见闻伟的左臂上缠着绷带,刘卉惊讶地问他:“你的胳膊怎么了?你一个学生,哪来那么多钱还债?”
闻伟再也无法控制自己,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休学打工为父亲还债的经历,当刘卉知道闻伟刚才还她的钱竟是老板赔给他的医药费和营养费时,她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眼前这个男孩看起来并不魁梧并不高大,却用诚信的品质和坚强的毅力,挺起了山一般的脊梁!刘卉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她坚持把钱退给了闻伟:“孩子,这钱你先拿去养伤,等以后有机会再说。我再也不逼你父亲还钱了。”
当天下午,刘卉含着眼泪一一给闻培军的其他债主打电话,讲述了闻伟休学打工替父还债以及用受伤的赔偿金还债的经过,大家都被感动得唏嘘不已。原来闻伟还给他们的一笔笔钱背后隐藏着那么多心酸的故事!
债主们一致约定,不再逼闻培军还钱了,并且要让闻伟早日重返校园,顺利完成学业。第二天,几个债主结伴来到闻培军的家,指着闻伟对闻培军说:“你生了个好儿子,从现在起,看在你儿子的分儿上,我们不再逼你还钱了。”
闻培军一脸愕然。直到这时,他才知道儿子休学打工替自己还债的事。他坐在椅子上,久久没有回过神来,好一会儿,他双手捂脸,失声痛哭:“我不配做父亲啊!”是的,家被他赌破了,债台高筑;儿子竟然放弃美好的前程,为他打工还债,这哪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父亲的所作所为啊!懊悔和愧疚撞击着闻培军的灵魂……
三天后,闻培军与儿子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闻培军真诚地向儿子忏悔,要求他重返校园,表示自己一定戒赌,重新做人。债主们也一致要求闻伟返校,他父亲欠下的钱等他大学毕业后再还。2006年4月,闻伟在离校近一年后,重新回到菁菁校园。
儿子的忍辱负重、债主们的宽容和大义,彻底洗净了闻培军心灵的污垢。他要用行动为自己赎罪,他彻底戒掉了多年的赌瘾,白天在单位勤勤恳恳上班,晚上去一家建筑公司看大门。节假日,他拉下面子,拎着编织袋在大街小巷捡垃圾。每积攒一笔钱,他就马上还给债主。每还掉一笔债,他就像搬走了压在心头的一块砖头,负罪的心灵得到一丝安慰;每还掉一笔债,他都要打电话告诉儿子,请儿子放心,他一定会还清自己欠下的那些债务。
父亲脱胎换骨的变化,让闻伟欣喜不已。坐在静静的教室里,回首那段打工岁月——虽苦,犹甘 爱的根须有多深 作者:文冬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爱,的确有根须,并深扎在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渐渐抽枝生叶,甚至开花结果,让疲惫的我们能够靠着休息,心旷神怡,感觉人生之美好……
几个朋友一起喝酒,醉意中聊起爱的话题。有人说,爱是有根的,是从一个瞬间、一件事、一句话起,在心里生根发芽,逐渐长成参天大树。于是有人提议,每人都讲一件亲历的事来证明,顺便比比,谁最早让爱在心里扎了根。
他最先开口。他是个豪爽义气、乐善好施的男人,特别看重朋友。他说这种性格起源于小学时代的一次全区统考。当时,十所学校的孩子聚在一起,紧张迎考。刚一答题他就写错了,到处找橡皮,却发现忘了带。那时年幼胆怯,他不敢跟老师说,就用手指去擦,反而越擦越黑,急得想哭。这时,旁边的陌生男孩捅了捅他的胳膊,递给他一块橡皮。那一瞬间,他紧绷的心突然松弛了,温情的感动,第一次在幼小的胸间流淌。
橡皮上写着男孩的名字,他默默地记住了。但是考完后大家各自散去,回到自己的学校,他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同桌。那份关爱却在心里扎下了根,让他乐于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朋友。
他自豪地说,那年,他刚上小学三年级,9岁。
接下来是她,一个有名的孝女。
她说,1976年惨绝人寰的唐山大地震发生时,6岁的她正和弟弟熟睡。天摇地动的一瞬间,年轻机警的父亲一手夹起一个,抱着他俩跑出摇摇欲坠的屋子。回头一望,母亲还没出来,父亲又往回冲,却看见母亲跌跌撞撞跑了出来。她显然是被吓蒙了,双手紧抱着一个枕头。原来,妈妈把枕头当成了弟弟。劫后余生的一家人说起这事,乐得前仰后合。
之后,儿女继续成长。她和妈妈不和,经常吵架拌嘴,甚至觉得妈妈太笨,关键时刻都稀里糊涂。直到有一天父亲回忆旧事:“你妈和我曾经约定,一旦有什么灾难,我救女儿,她救儿子。地震时,你妈没想到我把两个都抱走了,心急如焚找翻了天,幸好认错了枕头,随即房子就倒了,多险哪!”
从前她一直把这事当笑话听,那一刻才发现自己的浅薄,懂得了什么是母爱。说到这里,她脸上浮现愧疚的神情:我的孝心来得太晚,太晚。
轮到我时,大家一致要求讲讲我的初恋。在朋友中,我们夫妻一直甜蜜无比。其实,我们是经媒人介绍,到年龄就结婚,并不浪漫。
记得17岁那年,我在一个建筑工地干活儿。盛夏炎热,大家又累又渴,恰好来了两个女孩儿,推着自行车卖冰棍儿。第一个女孩儿伶牙俐齿,很会讨巧,大家都围了过去。另一个腼腆瘦弱,低头站着,周围冷冷清清。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很疼惜,便走到她身边买冰棍儿。她脸红了,手忙脚乱地拿冰棍儿,递给我时对我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过了几年,媒人带我去相亲,我发现对方有些眼熟,傻乎乎地问,你卖过冰棍?她看我一眼,垂着眼角,呐呐道,没有啊。我想,可能是相像之人吧。待到去她家拜见准岳父母,我无意间在她家的杂物间,看见了那个白漆斑驳的冰棍箱子。当年卖冰棍儿的小女孩,就是她。
说到这里,有人插话,这不是爱情,而且,嫂子还很虚荣。
是的,这不算爱情。但是,自从工地相见的一瞬间,我就心疼她,想保护她。即使后来她否认自己的经历,也不过怕别人会因此鄙薄她,或者,只是想忘了生命中最艰难的阶段,卸下负担轻装赶路……我放弃了追问,但我总记得自己17岁时瞬间的心疼——那时,她多像一朵寂寞的花,开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默默为自己的人生积攒力量。就如同我一样,为了给自己挣足学费,不得不四处奔波。我疼爱她,疼爱那一颗同样敏感而又倔强的心灵。我觉得,爱或许是从那时萌芽,比我们真正的恋爱要早好几年。
那个夜晚,我们轮番讲述,互相感动,当然无法比出高低,但那些难忘的经历都证实着,爱,的确有根须,并深扎在生命中最柔软的地方,渐渐抽枝生叶,甚至开花结果,让疲惫的我们能够靠着休息,心旷神怡,感觉人生之美好……
喜欢你的方式 作者:雪小禅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有时候,我常常想起她那张年轻普通的脸。就是那样一个女孩,用那种聪明的方式喜欢着我,让我改变了一切,获得了上进的动力。这种动力,足以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那一年,我是班里有名的坏学生,上重点中学完全是靠关系,入学考试大排名,我是倒数第一,越发对学习厌恶透顶。
我经常逃课,和一帮朋友鬼混。他们没有上高中,有的学开车,有的上了技工学校,还有的学会了抽烟喝酒泡女孩子。我还帮着他们打过几次架,被学校记了处分,父亲罚我跪下,母亲哭得稀里哗啦,说,你再这样就快进监狱了,我们怎么见人啊?
前途一片渺茫,我只盼着招飞行员的快来,好一走了之。
后来,班主任给我安排了一个新同桌。她是年级前十名,常常去参加各类竞赛,拿各种奖项回来,作文还被登在校刊上。我知道班主任的用心良苦,是想要她带动我学习。但我一向讨厌好学生。
上课我写纸条给她,你知道白雪公主的故事吗?以为她不会理我,但她在纸条下面写道:知道。
我又问:她结婚后生的孩子你知道是谁吗?
她又写道: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童话吗?
我写道:白雪公主生了个女孩子,叫灰姑娘,她很失望于自己生了这么难看的孩子,所以和王子离婚了。
她看了居然“扑哧”笑出声来,老师很生气,第一次当众喝斥她:“笑什么笑?”
她脸红了,很尴尬。我很得意。我就是故意让她不专心上课,把她气走,然后自己一个桌,看看天空,听听鸟叫,多好。
可是,她下课后却一本正经地问我,还知道哪些有趣的后续童话故事?你给我讲故事,我就教你写作业,让你抄我的笔记和复习资料。
我冷冷地说:不用当救世主,我不会感激你的。
她笑着说,我就是想看看一个倒数第一的学生,有没有本事考倒数第二?
被一个丫头小瞧,真是自尊受伤,我居然真的开始学习。原来,学习进去也不那么枯燥,甚至有点乐趣,何况,那丫头还不时地惊诧莫名:连这道数学题你都会解?
不久,我们考英语,我考了自己有史以来的最高分,69分。让我吃惊的是,同桌只考了65分。这个每次都是98分以上的英语科代表怎么了?
老师把我们都叫到办公室,一个表扬一个批评,然后又问她,是不是他影响了你?她说不是,然后忽然转过头来对我说,“你看,你稍微努力就可以超过我,这说明你很聪明,不是吗?”
这句话让我至今难忘,她是第一个说我聪明的人。
从此,我更加努力地学习,高一结束,我的成绩排在了全校中游,而她仍然遥遥领先。我对她说,总有一天我会超过你。
老师和家长都特别惊奇于我的改变。
毕业的时候,我和她都考上了名牌大学。在毕业晚会上,她坐在我身边,悄悄问我:“还记得那次英语考试吗?”
“当然,”我说,“你居然考得不如我。”
她笑了,“我是故意让着你,让你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你知道——我喜欢你,选择了这样的方式。”
她轻声细语,却让我无比震动。
她喜欢我?怎么会?当时我是最没出息的学生,老师头疼父母责骂的。
她又补充说,“我喜欢你写的那些小纸条,全留着呢,你和别的男生不一样,你有一种创造力,与生俱来的幽默感。你很独特……今后你也会与众不同的。”
后来,我们各自上了大学,这份青涩的恋情来不及开始就结束了。
有时候,我常常想起她那张年轻普通的脸。就是那样一个女孩,用那种聪明的方式喜欢着我,让我改变了一切,获得了上进的动力,这种动力,足以让我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直到今天,每次想起她,我的心里都有阵阵暖意。
硬冰上开牡丹 作者:凉月满天 日期:2006-10-6 摘自:互联网
做人能够一身硬骨,周身寒气,像一砣坚冰一般坚持自己,那么天长日久,未始不能让生命在岁月里开出一朵美丽的牡丹……
刚买了几本书,陈丹青的《退步集》《多余的素材》,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还有一本《甜蜜的记忆》,上面全是老年古代的糕点图片,古色古香。这样的书得趁好光阴时,身心放松,细读细品,慢慢受用。
但是我总是琐事缠身,每天朝九晚五地上班,柴米油盐地忙碌,今天又几乎开了一天的会,莫名有些无奈。
有时,我感觉自己一出生就被装上一列火车,和一大堆面目类似的豆子一起被轰轰隆隆运向远方。既没有勇气蹦出车外,独曝荒郊,也没有勇气缩守一隅,与世隔离,说不尽的尴尬滋味。孙犁先生说过“文人宜散不宜聚”,所以他不参加文代会、作协代表大会、理事会之类的各种文人会,于联谊会、笔会、座谈会之类更是退避三舍,独自在幽静的书屋笔耕不辍;杨绛先生更是独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席她新出版的文集的作品研讨会,被她谢绝:“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钱钟书式的冷幽默。
我很羡慕,可是不敢这么干。人是社会型动物,群居共食是天意。若无强大的个人意志,绝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可是,毕竟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要被强行设置成某种共同模式的,若是都像古希腊的斯巴达人一样,男人生来就是要当战士,女人生来就是要生孩子,那样的千人一面还有什么意思?
也许,真正理想的生活如陈嘉映教授所说:“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那意思也许就是,别人觞筹交错,把臂言欢的时候,也允许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别人豪情满怀,追赶朝阳的时候,也允许我什么都不干,躺在路边晒晒太阳,吹吹小风,看看野草闲花、鸳鸯蝴蝶。
其实没有人不允许,是我自己怕。怕被排斥,被推挤,丧失在这个正常的世界生活下去的权利—— 一种不自由的自由主义。
刚结识一家报纸的副刊编辑。这个人日常生活极不丰富多彩,除当编辑之外,只不过读读书,写写字,同事宴饮一概不参与,而且既不吃请,也不受贿,任何一篇关系稿在他这里都不得其门而入。对别人的说长道短一笑而过,从来不往心上去——想来凡是对一事痴迷的人,都会对其他事情持拒绝姿态。他们无论在外界的眼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孤独,或者疏狂,但是在自己的心里已经达到一种生态平衡,所以即使敝衣袍,箪食瓢饮,仍不改其乐。
这种又臭又硬的脾气使他根本无法混迹人群,就像饭里的沙粒,总会被挑拣出来。旁人都说,太过特立独行,不合时宜。甚至有熟人说,目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下岗、分流、失业大有人在。他既不请客,也不送礼,更不肯委屈自己和别人应酬周旋、搞好关系,这怎么能保住手里的饭碗呢?
但是很奇怪,别人花大钱,送大礼,钻墙觅缝想干副刊,却没机会,照样被分流走人,他一点旁门左道没走,却在副刊编辑的位置上一干十年。在他周围的环境里,能在报纸副刊一气干上十年的,他是东风独秀第一枝。看来还是应了一句俗语:“打铁还得自身硬”,只要自身本事过关,再独绝都有一席之地——整个社会最根本的运行机制说到底还是看本事下菜碟,而不是看关系、看面子、看人情——既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又能够保持心灵自身的生态平衡,未始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
甘肃有一首《花儿》,歌词极美:“青石头里的药水泉,担子担,桦木的勺勺舀干;你若要我俩的婚姻散,三九天,硬冰上开一朵牡丹。”显然,“硬冰上开牡丹”和“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一样,都是极端不可能的事。但是,假如做人能够一身硬骨,周身寒气,像一砣坚冰一般坚持自己,那么天长日久,未始不能让生命在岁月里开出一朵美丽的牡丹……
联系电话:13181450558 联系地址:山东省莒县特殊教育学校 邮编2765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