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有湘竹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人在社会,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人海飞鸿,而达到上乘境界。但即便作为一个普通人,仍需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修养。我想,是不是可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心做事。一心做事,缘于感恩。感恩二字都是心字底,是用心来书写的。感恩要用心来铭记,用心来报答。工作闲暇,曾云游至福州鼓山涌泉寺,亲眼目睹了方丈普法大师的书法“知恩报恩”,这两个“恩”字中,第一个略小,后一个大些,普法大师的意图大概是要诠释“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句话吧,也就是知小恩要报大恩,同时为涌泉寺日后成为千年古刹留下伏笔。水滴石穿,小中有大;滴水成河,积少成多。积小流以成江河湖海。人之感恩,当感恩造化、感恩父母、感恩集体。当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当面对大恩大德无以报答时,我们就该明白“大恩不谢”之深刻内涵。作为一个普通人,难能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不妨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专心于自身平凡的事业,只顾耕耘,不问收获。平凡的事业也是可以用来报恩的。身为普通人,即便人轻言微,仍要一心做事,而且要愿做小事,善做小事,甘做小事。同时要牢记古训“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唯有这样,才能保持平常心态,保持平静之中的满腔热情。所有的事业,都不是一时一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追求一项事业,贵在坚持,不论成败与否,旦求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万不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或半途而废。
二分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必须时时注重加强学习。首先,必须养成学习的习惯。二八定律是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著名法则,它同样适用于学习。人穷其一生,纵然有千沟万壑、千头万绪,尚须留足大约二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和思考,只有通过一定时间坚持不懈的学习, 让学习成为一种自然、一种好习惯,使学习成为为生活中的必需,勤学善思,终身学习,才能有助于解放自己、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才能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和改变社会的能力。其次,必须丰富学习的认识。学习贵在坚持,重在实践。二分学习,八分实践。“学习”二字要拆分开来认识,一个是“学”,主要是从书本中学,注重各方面知识的积累,一般用学历来归结;一个是“习”,就是练习、实习、实践的意思,注重人生和社会经验的把握,这是一种活的知识积累,一般用水平来度量。社会是一所终身的大学,学历必不可缺,但不可把终生精力耗费于此。一个人想要真才实学,就得坚持边学习边实践,更多地注重到实践中去学习。其三,必须提高学习的能力。“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虚心求教,学人所长,补己之短,培育“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辨证思维模式,善于从提高学习能力上升到思想的力量。那么,我们的正确思想哪里来,我们的思考是否经得起推敲?有两个词可以帮助理解,那就是“百炼成钢”和“久病成医”。正确的思想来自时代和生活的大熔炉;我们的思考是基于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深层次的痛苦的拷问。学习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形成有益的思想观念,用来指导实践。
三思做人。三思,顾名思义就是要多思量,凡事尽量考虑周全;多思短,常省己之不足;多思存,把道义铭记在心。只要三思而后行,为人处世就会保持更多的清醒;只要“把别人当自己来待”,就会贴近人与人心的距离。吴若增说:“心是个口袋,东西装得少时叫心灵,多一点时叫心眼,多时叫心计,很多时叫心机。”心术正,心灵美;心术歪,心灵丑。做人是一辈子的事,心术一定要正,要时刻提防心的口袋是否多长了一些东西,多长了要及时用内省法剔除掉。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和谐,天时、地利、人和,贵在人和,君子和而不同。人与人之间,求同存异,相互醒示是必要的。我醒示,你自我;你醒示,我自珍。如果我的一些善意提醒或示意或思想创意,对他人或社会有所帮助、有所影响,而对方也因此达到保持和完美自我;如果你能留意我的思想、为人和处世方法,并给我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值得我倍加珍惜。这样的事,何乐而不为呢?如果人人都能醒示你我,那么和谐社会就有深厚个人基础。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形形色色。三思做人,是完善自我,培养个人人格魅力的重要途径。
四从生活。生活中的人性、人文、人情,无处不在,因人而异。以人为本,追求有品位的生活,就不能没有平淡的心态。陶渊明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诗人笔下超然的生活境界。作为一个普通人,完全可以去除繁枝末节,追求“四从生活”:即从简,生活安排力求简单、简约、简淡、简洁;从善,依从善道,听从善言,好事不计小,能事不贪大;从心,由衷面对,顺心适意,随遇而安;从容,闲雅从容,不计得失,不为金钱所累,不随波逐流。平平淡淡才是真,简简单单才是实,从从容容才是爱,用心感受生活就是大海,用爱感化生活就有阳光。充满阳光的生活,是一个人向着“成人、成才、成事、成功”靠近的港湾。如果能在生活中不断增加人生的“四成”把握,那么达到人生幸福的彼岸还会遥远吗?
人在社会,与其索取,不如给予;与其奢望或抱怨生活,不如一心做事,二分学习,三思做人,四从生活;不妨常怀感恩之心,常想做事之小,常举学习之要,常思做人之短,常念生活之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