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卷首
其实,这是一部已写了十多年的书。十多年前,我提笔写出所谓的“未完成稿”,是从我陪妈妈到医院看病开始说起,母子之间闲唠嗑,从现在的医生聊到我那当中医的姥爷。悠悠然讲起家族的传奇,有那么一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意思。东北老家的往事烟云:伪满洲国,亡国奴的屈辱,黎民百姓的艰辛,雪白血红,兵痞,匪盗……喧喧嚷嚷,头绪繁多。回味咂摸,还有点类似于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凄婉和哀愁。
第1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1) |
第2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2) |
第3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3) |
第4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4) |
第5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5) |
第6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6) |
第7节:悲欢轮转:给先辈,给我的孩子们(7) |
|
2第一章 顽劣童年
出生在辽宁锦州,长在长春。出生地就离著名的锦州古塔不远,现在的锦州还有一个古塔区。我们这个家族支系叫北镇的王家。北镇,现在改名叫北宁市,是回族、满族相对聚居的地区,至今还有民族自治县的行政建制。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在锦州南门外火神庙东修建了第一座清真寺,这是本地区回族民族史的标志性建筑,自此,回族纷纷迁入。
第8节:血脉传承·妈妈的初恋(1) |
第9节:血脉传承·妈妈的初恋(2) |
第10节:血脉传承·妈妈的初恋(3) |
第11节:血脉传承·妈妈的初恋(4) |
第12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1) |
第13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2) |
第14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3) |
第15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4) |
第16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5) |
第17节:早运·不安分的孩子(6) |
第18节:转运·给毛主席写信(1) |
第19节:转运·给毛主席写信(2) |
3第二章 那个饥馑年代
现在的人,很少有人能体会到挨饿是个什么滋味。而我和不少同龄人,还有上一辈的人,一提起“挨饿”这个字眼儿,便会心照不宣地想起那三年。1960年是所谓“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年,正是最难熬的时候。“自然灾害”,自然有之,苏联人逼债也无可否认,但我们自己的冒进浮夸,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吧。我曾在电影“加映片”(注:这是共和国几代人熟知的名词,大概新的汉语词典不会再收录了吧)——新闻简报中见过一片结穗儿的稻田,密密的稻子上躺上一个人,硬是掉不到地上。地头儿插了块牌子,上书“亩产万斤粮”……当然其中的荒谬,都是后来我们才知道的。
第20节:种豆子收了眼泪(1) |
第21节:种豆子收了眼泪(2) |
第22节:种豆子收了眼泪(3) |
第23节:父亲的巴掌(1) |
第24节:父亲的巴掌(2) |
第25节:父亲的巴掌(3) |
第26节:少年“下海”卖香片 |
第27节:差点随剧团离家出走(1) |
第28节:差点随剧团离家出走(2) |
第29节:差点随剧团离家出走(3) |
第30节:差点随剧团离家出走(4) |
|
4第三章 在风暴中失落的
这十年的记叙,可以从这儿开始。这十年的画面很多,记得好多人聚集在长春人民广场,我骑个自行车到苏军烈士纪念塔那儿,把车子架好了,站在后座上看造反派攻打长春市公安局。极其强烈的印象:造反战士用的是冷兵器,空心的钢管,一头儿斜削下去一截,就是一杆扎枪,一扎,血顺着钢管的空心流下去,人就完了。搭着云梯往上冲,攻打巴士底狱,还是巴黎市政厅?我那时候年轻,只懂得看热闹,觉得挺刺激。
第31节:我们欠他们一个反省(1) |
第32节:我们欠他们一个反省(2) |
第33节:我们欠他们一个反省(3) |
第34节:我们欠他们一个反省(4) |
第35节:我们欠他们一个反省(5) |
第36节:大风暴下,我“里通外国”(1) |
第37节:大风暴下,我“里通外国”(2) |
第38节:大风暴下,我“里通外国”(3) |
第39节:大风暴下,我“里通外国”(4) |
第40节:我见到了毛主席(1) |
第41节:我见到了毛主席(2) |
第42节:我见到了毛主席(3) |
第43节:一个人的“串联”(1) |
第44节:一个人的“串联”(2) |
5第四章 难忘军旅生涯
如果说,40年前的社会风俗也能叫做“时尚”的话,那么,可以说,那个时代顶时尚的是穿上“国防绿”的军装。绿色的外衣遮掩着“红色”实质:几千万经过“红卫兵”“破四旧”“大串联”“文攻武卫”的学子们,大约实在是折腾累了,革命激情日见冷淡。有心计的家长们渐渐开始考虑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我的孩子今后干什么呢?革命诚然“不是请客吃饭”,但革命更不能当饭吃。
第45节:送妹妹当兵,把自己也送进去了(1) |
第46节:送妹妹当兵,把自己也送进去了(2) |
第47节:新兵连:白馒头与黑牛粪(1) |
第48节:新兵连:白馒头与黑牛粪(2) |
第49节:新兵连:白馒头与黑牛粪(3) |
第50节:新兵连:白馒头与黑牛粪(4) |
第51节:边防旧事(1) |
第52节:边防旧事(2) |
第53节:边防旧事(3) |
第54节:边防旧事(4) |
第55节:昔日无衣,与子同袍(1) |
第56节:昔日无衣,与子同袍(2) |
第57节:昔日无衣,与子同袍(3) |
第58节:昔日无衣,与子同袍(4) |
第59节:一级战备(1) |
第60节:一级战备(2) |
第61节:一级战备(3) |
|
6第五章 1976,与历史同行
1976年的年初格外地冷。沈阳,都已是冰雪封门。新年刚过,我和文工团的相声名家于连仲老师一块儿到黑龙江一线采访,准备写一篇参加全军文艺汇演的作品。1月8日那天,我们正好来到漠河的一个边防连队。白天,我们找了连队的几个战士聊了聊,晚上,连队准备了一桌不算丰盛但已是尽了最大努力做的饭菜,当然,桌子上有着必不可少的白酒。在东北,不喝酒的汉子也有,但不多。在这里,酒既能御寒,又能排解“猫冬”的寂寞。
第62节:周总理离开了我们(1) |
第63节:周总理离开了我们(2) |
第64节:谁也别想污蔑我(1) |
第65节:谁也别想污蔑我(2) |
第66节:谁也别想污蔑我(3) |
第67节:谁也别想污蔑我(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