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幾次外出乘機返回洛杉磯時,從高空俯視這片無邊無際的城市,總覺得像一個文明的漩渦。人類在這裏吞噬了每一塊適宜居住的地方,將建築鋪展開來,一直進入沙漠和海灣。如果是夜晚,降落時機翼下則是一片璀燦的燈海,迪士尼和好萊塢的霓虹如夢如幻迎面撲來。這個商業、娛樂、電影和宇航工業集中的地方,世界上可能都找不到這樣多元化的經濟體。回到地面,你會感應到汽車洪流摩擦大地的聲音,一種強烈的、現代的、流動的動力,一種個人高度自由的,一種追求成功和財富的亢奮,彌漫在每個駕駛室裏。這就是洛杉磯,這就是窮奢極慾、神話、夢想和悲喜劇交織在一起的洛杉磯,你也許並不特別喜歡這裏,但讓你離開,你又不愿意。
回到寓所,漱洗完畢,擰亮檯燈,是睡前讀書的時侯?還是舒散筋骨,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大概還是看電視的多吧。作為無遠弗屆的傳播媒介電視和電影的中心,加上陽光、海灘和金髮女郎,南加里福尼亞的生活方式幾乎是全美國向往和模仿的,而看電影、電視和上網則是現代人最基本的取得資訊和娛樂的方式。傳統的讀書,我指的是那種靜靜地,燈下,捧著一本書,柔軟的心沉浸在完全不浮躁的氣氛中汲取知識,啟發思考,重溫人生的閱讀習慣,在許多人身上似乎己相當淡漠。2007年11月19日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EA)公布最新研究報告《閱讀或不讀》(To Read or Not to Read)指出,美國人閱讀越來越少,許多成年人一年都讀不到一本書。NEA主席黛娜.吉歐亞指出,9歲至13歲兒童閱讀測驗成績都不錯,但以後就一落千丈,在這個電子文化充斥的時代,如不致力改善,兒童就會停止閱讀。“閱讀瀕絕”(Reading atRisk)己經成為一個美國文化隱憂。
讀到這篇文章,不禁掩卷自問,讀書的種子會斷絕嗎?來美十數年,事業上屢經成敗沉浮,百無一用是書生,但無論境遇好壞,自問還能潛心讀書。盡管我曾創辦過娛樂周刊,現在又介入電影和戲劇,但我從來張主做文藝和傳媒的人尤其不可間斷傳統的讀書。在以車代步的洛杉磯,我大概算是一個異類___不買車不開車,基本上不社交。除了以文謀生可供勉強溫飽之外,便“遠離鬧市”并拒絕誘惑,不是在地理上,而是在心理上自覺地把自己放置在一種“城郊”狀態,擁有一張平靜的書桌,幾架心愛的藏書,把大量的時間放在了讀書上。在美國,這是一種“奢侈”的生活,這種不上班而專注在寓所讀書的生活我堅持了6年,大概看了幾百本書吧。讀書,自然是讀好書、名著、專著,當然也讀雜書,開卷有益,並無禁區。我也大量瀏覽雜志,鍾愛早己流傳海外的《讀者》,釘閱它也已六年。對比許多俗艷並大量訴著感官刺激的平面媒體,它是溝渠中的一支青蓮,可觀可嗅而不可褻;它是遊子夢裏的一縷鄉魂,入耳入眼而更入心。彭長城說過一段話,“不管社會如何變遷,《讀者》都一如既往地保持對生命的熱愛和尊重,對人類文明的傳承和追求,用事實印証生活中的美、智慧、優雅和崇高,在喧囂市井中保持精神的一方淨土。”我覺得《讀者》做到了,《讀者》的許多海外讀者也一直在認真地去做。我在這里感謝《讀者》,也要特別感謝這夲心灵讀物引荐進美國的桥樑------美國新方舟文化公司及于萬新先生。多少年來鍥而不舍,推介、布點、推銷,耕耘播种,終于使《讀者》在全美华人社會普及開來。可以說,凡有华人書店的地方,就有《讀者》﹔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讀者》的讀者﹔凡和讀者交朋友的人,心里都會說﹕拥有讀者真好!
美國讀者 吳睿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