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读者写信质问郑元绪:"最近我慕名购买到一本《1991年读者文摘台历》,署名王辽海等编,山东某大学出版社出版,粗略翻了一下,有一种受骗的感觉,除部分内容取自《读者文摘》月刊外,都是剪贴报刊拼凑而成。请问,拿这种东西应付读者,不怕损害贵刊的声誉吗?"
郑元绪当然怕。因为编辑部从来没有出版过所谓的《1991年读者文摘台历》;也就是说,又有人冒他们的名义在编书了。
盗版几乎成了所有出版社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死结"。《读者》面临的盗版问题,从他们开始出合订本时,就已经出现了。1989年,他们首期推出了《读者文摘精华本》,第一卷精华本首印七十多万册,一销而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自然成为盗版者的一个目标。不到三个月,市场上就传出了合订本被盗印的信息。据统计,仅前三卷精华本,就被盗印一百多万本。盗版商有时候的眼光准确得让你产生怀疑,因为他们盗一本就会火一本,似成铁律。
盗印也就罢了,有些书商竟然开始"替他们"编书。书商们借《读者》杂志名义编的书,到1990年时已达到四十多种。盗印者的身份复杂,杂志社查到这家大学出版社盗编台历的情况后,便有人来求情,还有人劝他们不要太认真,此后,他们时常收到读者寄来的某些盗印品。每次接到这些盗印本,彭长城都会立即去查处,但查处的难度超出了他的想象。后来接到的投诉太多了,牵涉了太多的精力,并没有多少效果。到了后来,实在顾不过来,他们干脆在杂志上刊发了一则启事,悬赏举报盗版者,对那些举报伪造本的策划人和骨干分子,提出确凿证据以协助破案者,给予奖金一万元;提供重要线索以协助破案者,给予奖金三千元;对于那些举报印制伪造本的工厂,他们开出的价码是两千元。
启事刊出,反响巨大。仅一个月,编辑部就接到了六百多封举报信件。1993年2月,先后有好几位读者打电话举报,说在郑州与石家庄等地都看到了一本《读者文摘精华本》第四卷,要求邮购。彭长城觉得奇怪,当时的精华本第四卷还没有编完,怎么可能就上市了?
他请举报的读者购买一本寄过来,这才发现,盗印者等不及他们出版的速度,已经主动把第四期编好出版。并发行到了许多省市。线索表明,在河南省的一个小厂里发现了大量的盗印本。这种明目张胆的强盗行径,触怒了《读者》杂志。
他们下决心查个水落石出。
杂志社给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去电传,请求公安机关协助打假。新闻出版署专门协调公安机关与河南省有关部门,联合在郑州开了个"《读者文摘》打假会",这个由国家新闻出版署首次出面为一个杂志社召开的打假会,轰动了整个出版界,兰州市公安局亦派出专人参与破案。
经过两个多月的侦破,抓获了盗印团伙。这个盗印团伙从1988年开始,多次盗印包括《读者文摘》在内的各种畅销图书。1993年初,他们看到《读者文摘精华本》前三卷卖得特别好,就动了自己出版一本第四卷的念头,他们从杂志上将文章剪下来,自己编辑印制出版了第四卷,仅这本书他们就发行了将近100万册。
主要盗版者于1993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人抓住了,但《读者》为此却付出了十几万元的费用,而最后追回来的赃物与赃款,他们却分文未得。
更令人玩味的是,主要盗版者出狱后,被某市邮局"招安",专门搞发行。他此后成为邮发《读者》的大户,每年至少可以发行二十多万本。
《读者》杂志的官司赢了,但却并没有找回应当属于他们的那份赔偿。如此高的打假成本,他们还能打得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