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读者》航空版 关于《读者》 订购《读者》 早期文章 在线投稿 来稿选登 广告刊登
论  坛 时代快讯 出版消息 文化动态 健康生活 音  乐 中文教育 读者心声
看 世 界 艺术欣赏 茶  学 饮食文化 关  注 名言警句 幽  默 范子登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关于《读者》《读者》传奇第二卷 我们尝试了什么 (1985~1994年)
心灵鸡汤(3) 灿烂的插图
来源:师永刚    时间:2005/9/3    阅读:6054次

  文学和绘画的缘分很深,文不离画,画不离文,这是中国文学和中国绘画的传统,诗情画意,图文并茂,中国将书籍称为图书。插图的运用对于一直追求书卷气的《读者文摘》,正好是一种有意思的传承。

  《读者文摘》团结了一大批插图画家,许多画家也以给他们画插图为荣。

  版画家陈延的作品充溢着当时国内少见的西洋味,刀法新锐。高海军请他配插图,画稿弄完了,他觉得不太满意,退回去请他重画,一连三次,最后陈延觉得很吃惊,同时对于杂志的认识也在这种磨合中达到了一致。此后再给杂志配图时,基本上一遍就过,因为那些图就是杂志想要的。

  西安美院的一位老师写信告诉他们:"里面的一些图因为'太高级'了,许多学生就常买来作为自己的参考。"

  郑元绪在一次开会时,遇到著名画家张守义先生,就约他给杂志插图,张先生画来了两幅。稿子寄来了,高却认为与内容有些出入,而且也代表不了他的水平,就退回去一幅。

  在国内已是声名显赫的张先生,可能平生首次遇到退稿,反而重视起来,最后三改其稿,直到满意。

  在出版社长期专职从事书籍装帧艺术设计的插图画家王书朋总结给《读者文摘》配插图的经历时说:"黑白插图,尤其是配文插图,放在字里行间,本身就有它的美学价值。在密密麻麻的铅字的灰色调中,空出一块白,里面有几根线条,几块黑,抛开内容不谈,这种形式本身就很美。所以作插图时,一定要考虑文字的存在,铅字也是组成画面的因素。在组织画面时,不一定把灰色调画得那么多,那么满,否则就适得其反,给人感觉都很慌,透不过气来。"

  这话很专业,但道出了《读者文摘》图文相配的某种味道。1991年,《读者文摘》创刊十年,高海军发现,给《读者文摘》长期配图的画家刚好十位,于是他们决定为这十位画家出版一本插图集,这也是国内首册一本杂志为插图画家所出的集子。这十位画家是:黄英浩、陈延、王书朋、高燕、卢延光、杜凤宝、俞晓夫、王可伟、华其敏、冷冰川。

  集子出来后,一直喜欢着这些插图的作家贾平凹写来一篇文章:

  我们在读文章时,总免不了常就读了文章里的插图,恰如此,总使我们读着一种灿烂。为什么呢?插图对于画家来说,是应出版者所邀为文章而作,或许"雕虫小技"如文学家的一张留言条,但不是文章的附庸、图解和说明,不是的,绝对不是。看文章看累了,应换换视角,或者看得兴起,感到文学已装不下自己的享受,如言之不尽则歌,歌之不尽则舞,就看着恰恰相反在这里的插图,为跳跃、为变化、为升华,想象越是淫浸,我们的阅读经验里常就坠为"嗒然已其身了"……

  这就是这本插图集出版的意义吗?十人插图,十位了不起的人物,《读者文摘》插图画家的作品汇集出版,充满了对插图艺术的理解和对画家工作的答谢之情,而于我们读者,则又有了一次欣赏和收藏的机会,实在是好啊。

  此书出版后先后两次再版,发行近万册。成为许多读者与美院学生珍藏学习的范本。

  1992年3月,《读者文摘》十人插图展在兰州举办,更是开了一本杂志举办插图展的先河。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 下一页

相关文章:
   中美《读者文摘》刊名纠纷内幕(1) 输掉的是什么
   中美《读者文摘》刊名纠纷内幕(2) 商标值多少钱
   中美《读者文摘》刊名纠纷内幕(3) 改名
   心灵鸡汤(2) 变脸
   心灵鸡汤(1) 人是需要文字的抚摸与慰藉的
   抚摸人类心灵的最软处(6) 十年

更多评论
昵称: 邮箱: 验证:
主题:
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方舟简介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5140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