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的编辑模式,从一开始就体现着令人不可思议的谨慎与保守。
首期的一些栏目创立后,一直沿用至今,超过二十多年。从这个方面你就可以嘲笑这是一本保守的杂志。但是你又不能否定,许多读了这本杂志几十年的读者,一直认可这些栏目。
说到保守,胡亚权还可以给你列举出比他们更为保守的杂志。美国老牌杂志《纽约客》创办75年,但她的创办人哈罗德古怪地坚持着《纽约客》令人绝望的传统法宝。他几乎从来不允许在上面发一个下流的字眼,而且坚持把任何色情的东西都删节掉,坚守着杂志确立的理想一直到今天。但这本杂志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解释这种影响的时候,用了七个字:越保守越有力量。
《读者文摘》杂志在首期推出的《文苑》这一栏目,从创办到现在,将近三百期,几乎一成不变地出现在杂志上。每期在杂志的第4页上,你都可以固定地看到它。这个栏目的初衷是选择好看与凝聚着意趣的文艺作品,它所刊发的文章,大部分都有一个曲折的故事,蕴含着发人深思的道理,或者是哲理味很浓的有关人生的各种道德价值的判断。这个十几年都保持相同风格的栏目,被读者推举为他们最欣赏的栏目之首。
这种始终如一的看似保守的做法,成了许多人几十年不变的一种阅读爱好,正如郑元绪所说:杂志在塑造着读者。
一些栏目在岁月中固定下来,甚至在杂志上的页码位置,也被固定下来。杂志越变越简单,也越变越方便。胡亚权对此的解释是,读我们的杂志是最省力的,同时也是最方便的,老读者最喜欢我们的一个栏目《漫画与幽默》,他们一般拿到手后不看其他的,而是一下翻到第24页,直接去看。因为这个栏目一直固定在这个位置。
至于其他一些栏目,如那些补白式的话语,他们后来命名为“意林”的栏目,当时只不过因为在文章编排过程中,有些小空白需要填补。像最经典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现在被人到处引用的话,就是这样填上的。这些充满哲理的小块文章与语录,受到读者的空前欢迎,于是他们就把这作为一个栏目固定了下来。
这些渐渐形成的办刊理念,还包括了他们对于文章的思索性的要求。他们确认,文章要给人一种巨大的想象空间与思索的冲动。他们反对那些什么都说到了的文章,于是对文章进行删节就成了必要的手段。可以说,他们的文章几乎都倡导朴素的作风,并且留有“空白”。
作为两个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的年轻人,对于世界的渴求超越了当时的地域。他们在杂志中提倡的包容性就隐藏了他们的野心。这就使《读者文摘》从一开始就体现出了巨大的空间感。他们的理由是,过去国门未开时,人们都有些盲目排外,但国门一开,却又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这两种情绪都不正确的。所以他们提倡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他们理想中的杂志应当是:用华人的思想去接触世界。
最为重要的是,早先确立的以介绍国外优秀文化、宣扬人性的选择方式,可以说表现了他们惊人的预见力。这两个经历过“文革”以及苦难的中年人,认为不能让生活得太沉重的人们,再在一本杂志里沉重下去了。这本杂志至少要让读者找到一种理想的人生,包括精神的胜利。他们坚持的给读者提供一个精神上的乌托邦的理想,最终得到了认可。民间曾有评论认为:“这是一本没有痛苦的杂志,她所宣扬的只是人生最美好的一面,而不是坏的一面。人们从这本杂志上感受不到痛苦,因为她所宣扬的是积极的人生与美好的未来。她主要给人以希望与启迪。”
尽管90年代中期,一部分知识分子,批评这是一本温情的小资情调的杂志,是一本让人们相信乌托邦的杂志。但胡亚权面对此种批评,却很坦然:“他说得当然对,我们就是这样一本杂志,他批评的正是我们成功的东西。宣扬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如果是错误,那么这个世界上宣传什么东西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