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读者》航空版 关于《读者》 订购《读者》 早期文章 在线投稿 来稿选登 广告刊登
论  坛 时代快讯 出版消息 文化动态 健康生活 音  乐 中文教育 读者心声
看 世 界 艺术欣赏 茶  学 饮食文化 关  注 名言警句 幽  默 范子登专栏
当前位置:首页关于《读者》《读者》传奇序言
序章(1) 一本杂志与她所创造的传奇
来源:师永刚    时间:2005/9/3    阅读:5865次

  围棋国手马晓春,是中国围棋界第一位“全冠王”(各大赛的冠军都拿过)。然而,中日围棋名人战,前四届中方均以0:2失利,对手是日方超一流棋手小林光一,中方主将马晓春冲击小林光一三次未果。每遇必输,似已成定数。

  中日间由此传小林是马晓春的“死结”。死结难解,如同命运。谁能找到那只解开命运死结的手?

  但经过四次失利的马晓春,却在第五届中日名人战中,一改往日雄健刚硬棋风,频出脱离常规的新手法,终以2∶1战胜小林,结束了逢小林不胜的“屈辱历史”。

  马晓春把这次胜利归功于为一本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他在给这家杂志写的一封信中称:“在即将赴日本与小林光一进行第五届名人战前,我从你们的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叫做《你敢险中求胜吗?》的文章。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虽然面对强大的对手,但我也想冒点儿险。在比赛中,我两次变局,大胆采用一些脱离常规的新手法,这一战术果然见效。从某种程度上,是贵刊帮我取得了这次胜利。”

  这本助马晓春取胜的杂志,叫做《读者》。

  一本杂志因为与美国的某老牌杂志同名,从而引发了将近十几年的商标纠纷。杂志社从未来的发展出发,忍痛决定改名,此事在全国引起巨大风波。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海内外传媒,竞相报道此事。许多读者闻听改名消息后,用数种“超乎想象力”的表达方式,请求保持原刊名。个别读者甚至千里飞来杂志社,力陈己见,请求不要更名。因为更名很可能改掉的是一种民族感情。一本杂志的更名竟成为当年国内文化界一件大事,引发各界关注,此为首例。而且,一般杂志改名后,都会对发行量产生影响,出人意料的是,此本杂志改名后的发行量,反而比改名前有巨大攀升。

  这本引发全国乃至世界传媒关注的“改名”杂志,叫做《读者文摘》。她在此次风波后,改名《读者》。

  西北沙尘弥漫,生态环境破坏已成百年大患。一本杂志决计尽自己的绵薄,在荒沙起处,以读者的名义造林千亩。他们登高一呼,应者云集。全国上万人寄来钱款,参与植树。募款500万元,在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库附近,造林5000亩。杂志社主编彭长城说:“就是有一天这本杂志消失了,但我们希望树可以以我们和读者的名义,永远地活下去。”

  这片以《读者》杂志和她的读者命名的树林,叫做“读者林”。

  一位初中生说,我从7岁开始读这本杂志,现在我19岁,这本杂志伴了我12年,它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一位中年人来信说,我从它创办那天开始读它,读到了现在,收集齐了所有的期数,我还想永远地收集下去。一位80岁的老人,每个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这本杂志读完,然后给杂志社写一封信“挑刺”。他一共给这本杂志写了340封信。20年来,给这本杂志写信的有30万人。信的内容千奇百怪,有的只是一首诗,还有的是一个心理上的难题,更多的是些抒发个人想法的随感。这些读者并不想要解决什么,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一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寄存的地方,他们没有选择朋友与亲友,而是选择了这本杂志。

  这本杂志在中国近亿人中,如同一条河,偶尔流经许多人。许多人的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它的影响。杂志创办人之一郑元绪在这本杂志200期时,曾写过一句话:“读者是流动的,一部分离去了,一部分人又来了,这很正常。而这种流动着的读者,却创造了一个奇迹。”

  这本杂志到2003年第1月时,发行量攀升至686.6万册,成为中国目前发行量最大的一本杂志。而在中国期刊协会所做的近18年来国内大发行量期刊发行统计表上,它连续13年居中国杂志发行量前十名之列,四次成为当年度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而这四次分别是1994年的347万,1995年的406万,2000年的605万,2002年的648万。这本杂志创刊20年来,印行250期,总印数已达6亿册。央视索福瑞公司调查的数据表明,这本杂志的传阅率达到十人左右,是中国同类杂志里传阅度最高的一本。中国13亿人口中,将近两亿人阅读过这本杂志。

  国务委员吴仪在一次回答记者问“平时出国带的什么”时说:“除了文件外,就是一本《读者》。”吴仪曾在兰州工作数年,她调离兰州那年,《读者文摘》刚刚创办不久,据说她已看这本杂志数年。

  这本杂志读者群结构的多样性令人目眩。她的读者从中学生到专家、学者、院士等社会各阶层,几乎涵盖各色人等。这表明她是一本多元的受到各阶层接受的杂志。

  80年代阅读这本杂志的在校大学生现在已经成长为社会中坚。这些忠实读者又将这本杂志传给他们读中学的后继者。80年代后,中国留学生又将《读者》带到了世界各地。杂志前任常务副主编胡亚权赴美国考察期间,发现从中国大陆去的中国新移民,几乎都阅读过这本杂志。

  2002年4月份,这本杂志的主编彭长城,与那位曾逼他们更改杂志名称的美国同名杂志的董事长汤姆·瑞德在CCTV举办的一次卫星电视对话节目中“会面”了,彭在回答这本杂志何以会在中国取得成功时说:“我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热点的东西。”而汤姆则承认这是“一本在美国都有较高知名度的杂志,有许多人都在谈论你们”。

  许多人说这本杂志影响了一代人。而杂志的创办者却认为,这本杂志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同时也是一个时代的参与者。

  1981年至今已二十多年。二十年,是一段历史,是一截青春,也是一种记忆。

  

返回目录 | 上一页 | 下一页

相关文章:
   序章(2) 《读者》是什么
   序章(3) 《读者》现象
   序三 胡亚权:解读《读者》
   序二 余秋雨:十五年的开头与结尾
   序一 贾平凹:杂志传

更多评论
(s9bjra6b8@hotmail.com):
    pacific  insurance  auto      generic  cheap  levitra      free  insurance  car  quotes      cheapest  viagra  online 
2014/11/20 10:20:23

(vbvt2uy4f@gmail.com):
    small  business  health  insurance  quotes      proposed  reforms      coveted      generic  viagra      pfizer  viagra 
2014/10/17 0:00:59

(a2rv1nxtr@gmail.com):
    car  insurance      had  time      https      moderate  alcohol      sports  ca 
2014/7/17 12:10:02

(ohmc9gpari@mail.com):
    deemed  safe      days  searching      provides  maximum      videos  online 
2014/7/10 11:53:31

(6lpll3v06t@mail.com):
    cheap  health  insurance  for  individuals      them  time      cialis  online      drink  excessively      car  insurance 
2014/7/7 22:30:51

昵称: 邮箱: 验证:
主题:
内容: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方舟简介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5140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