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武勇 瑞典皇家文学院10月11日宣布,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1984年11月多丽丝·莱辛在其位于英国伦敦寓所拍摄的资料照片。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1日揭晓。87岁的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摘走这项桂冠。 与其他诺贝尔奖项有所不同,每年的文学奖都是出版商眼里的绝佳商机。 从书商的专业角度看,诺贝尔文学奖是否能刺激获奖者作品销路大增,取决于作家的名气、母语和文学风格等。 “诺贝尔奖效应” 瑞典文学院11日宣布,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 除国际文坛和文学爱好者外,最关注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的恐怕是世界各地的出版商。 路透社报道,文学奖得主公布后,正在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年一度国际书展的出版商们有些吃惊和失望,因为他们中的一些把宝押在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思身上。而莱辛在获奖前,作品出版已有数百万册,并早已翻译成多国文字,行销海外。 不过,法兰克福书展上的出版商一致承认,“诺贝尔奖效应”具有巨大的市场号召力,但前提是获奖者具备“恰当的特征”。 名气最重要 书商口中的“特征”包括获奖者的名气、写作母语、著作是否有英译本、作品风格等。 对于出版市场来说,名气是第一位的。法国ACTESSUD出版社编辑马丁娜·瓦赫多夫告诉路透社记者西尔维娅·韦斯托尔:“重要的是,那位作家在自己的国家是否已广为人知,如果是的话,(得奖)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些年“挖掘”出两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ACTESSUD出版社对此有切身体会。马丁娜以获得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为例说,获奖前,这名犹太人作家的书卖出大约1.2万册。 “诺贝尔奖产生巨大效应,就在他获奖后没几天,我们就卖出5万册(代表作)《非劫数》和3万册他的其他作品,”马丁娜说。 语言很关键 如果获奖者的母语是英语,或者用英文写作,或者作品有英译本,“诺贝尔奖效应”将进一步放大。 美国兰登书屋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作品的出版商。该出版社主编达恩·富兰克林说,得奖者的英文作品在海外销售中能取得“令人震惊”的成绩。 对于那些无需译成英文的作品,“诺贝尔奖效应”立竿见影。2004年文学奖得主、奥地利女作家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的出版商SERPENT’sTAIL编辑皮特·艾尔顿说,即使获奖作家的作品晦涩难懂,只要作品有现成英译本,文学奖也能对销路产生“非同寻常的”效应。 耶利内克的作品因充满女权主义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而饱受非议。获奖前,她的作品10年中只卖出4000册,而获奖6周内,她的作品销量就达到10万册。 “但是,如果它们还没有被翻译过来,你还得等上一年,那(诺贝尔奖)效应就会褪色许多.”艾尔顿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