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收没收”只是分类不同 上海辞书出版社回应陕师大教授质疑其《大辞海》收录词条
本报17日曾报道了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王保贤称,对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中《中国史学史·史料》一编的“史学家”类选收词目表示质疑。昨日,负责本书出版工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副总编唐克敏进行了解释,他说包括梁启超在内的专家学者已经都被中国哲学史等学科收录,所以在中国古代史学科中没有再重复收录。
古代史分册包括古代史与史学史
唐克敏说,自20世纪70年代起,《辞海》的历史学科分别以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史等分册出版。1988年9月版《辞海·中国古代史分册》(《辞海》分册新二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史学史·史料”两个学科。这一收词框架和分类体系延续至今,《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也同样如此。
王保贤曾表示,《大辞海》的“中国古代史卷”所收的史学家,应该是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有突出成果和影响的史学家,但胡华、廖盖隆和李新等都不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而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专家。唐克敏对此解释说,《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的凡例中说明:本卷分中国古代史和中国史学史·史料两大类。各大类又分若干层次的小类。这已表明,中国史学史·史料是与中国古代史并列的独立学科,因此不受中国古代史学科范围的限制。中国史学史·史料这一大类中,有一个类别就是史学家,所收词目为已经去世的中国著名史学家。他们中既有研究中国历史的、也有研究世界历史的;既有研究古代史的,也有研究近现代史的。由于中国史学史是一个较小的学科,篇幅较少,在《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中仅占82页,不可能单独成卷出版,只能放在历史学科的某一卷中一起出版。考虑到学科的相关性和相近性,以及各卷篇幅的大致平衡,最终选择将中国史学史放在《大辞海·中国古代史卷》。而在以后出版的《大辞海》的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卷中将不再重复收录中国史学史这门学科。
“该收没收的”已被其他学科收录
“各学科的专家学者,尤其是研究领域横跨几个学科的专家学者究竟放在那个学科收词比较合适?我们一般以他们的学术成就、对学科的影响等因素综合考虑,以某一个学科收词为主,而不会在他们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中重复收录。”唐克敏说,被王保贤认为“该收的没收”的学者,已经被他们所涉及的其他学科收录,所以中国古代史学科不再重复收录。例如:“罗振玉”、“董作宾”被考古学科收录,“梁启超”被中国哲学史学科收录,“柳诒徵”、“王重民”被图书版本学科收录,等等。而他认为,专家学者的分类体系往往因学派、观点、方法而异,所以这也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按学科分类出版的分卷本,单独看某一卷,可能会觉得有些人物被漏收了。等到《大辞海》三十八个分卷出齐后再看,相信不会再有这种感觉,因为他们已经被全部涵盖,只是分在了不同的学科或分卷里。”唐克敏解释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