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席沔城散文笔会的武汉部分作家留影
不久前,武汉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和长江日报文艺副刊部组织一些文学教授、文艺评论家,对当前武汉地区及整个湖北的散文创作态势作了一次认真分析,认为该地区散文创作的阵容相当可观,创作实绩也很引人注目,发展前景值得期待。湖北的散文创作主力大部分集中在武汉,而武汉的散文创作能够出现今天这种可喜的局面,与当地作协对散文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与他们作协的散文创作委员会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2002年初春,武汉市作协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和筹备,组成了他们新的一届散文委员会,吸收了一批致力于散文创作的新老作家参与其中,还比较隆重地举行了成立大会。当地多家媒体将其作为一次文坛盛举给予了报道,《武汉晚报》以《武汉“散文兵团”呼之欲出》为消息标题,表达了他们和广大读者的厚望。这个在阳春季节组成的文学团体,果然不负众望,显示出了春天般的生机与活力。几年来,他们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广泛联络散文作家,发挥了积极的影响作用和带动作用,为促进本地区的散文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以活动促创作,以活动促团结,以活动促繁荣,是武汉市作协一贯坚持的工作思路。散文委员会秉持这一要求,依靠会员力量,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作活动,还组织作家走出武汉办了多次笔会。2003年夏季,他们到湖北仙桃的沔城组织了为期3天的创作笔会,40多位散文作家和市作协的签约作者不但领略了风景优美的小镇风光,而且就散文创作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此后,在旅游开发商的支持下,市作协邀请部分散文作家两赴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农民大起义的发源地绿林山举行笔会,《长江日报》和《武汉晚报》分别拿出专版,刊发了管用和、钱鹏喜等多位作家的专题散文,对营造散文的创作氛围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散文创作得到了市文联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几年间,他们成功组织了散文作家赴昆明和滇西、赴川贵高原等多次较大规模的远地集体采风。此外,他们还积极贴近本市的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组织散文作家到闻名遐迩的汉口吉庆街等文化景区作短时采风,也产生了一批作品。
市作协主席董宏猷和涂怀章、王新民、张炳绍等作协负责人,对散文研讨与采风活动每次都给予热情支持,甘当义工,具体参与组织工作,并带头参加各种活动。散文作家任蒙作为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尽管单位工作任务比较繁重,仍然热心这方面的文学组织工作,尽责尽力,并积极利用采风活动丰富自己的创作。绿林笔会之后,他感于这座名山的丰富历史底蕴,为其撰写了长篇散文《绿林之光》,后被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中国散文精选》。两次去高原采风,他都留下了多篇作品,其中《秘境之旅》发表后,也被收入当年的《中国散文诗精选》。
为了给本地的散文创作把脉鼓劲,他们还通过召开散文创作委员会年会、组织专家座谈研讨等形式,总结和检阅本地区散文创作的成果,交流创作体会,分析创作形势,找出薄弱环节,不断调动作家的创作热情,把握好努力方向,更好地投入创作。同时,他们主动争取本地的主流媒体和文艺评论刊物对散文的关注,市委机关报曾较大篇幅地刊发有关武汉地区散文创作的研讨综述,《文艺新观察》不吝版面,近年曾以“任蒙散文评论专辑”等形式,发表了不少论文,对任蒙等几位有创作实力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湖北作家》和《武汉作家》也对武汉地区的散文作家与作品投入了不少目光。
在武汉,除了作家协会重视促进散文发展之外,方方、熊召政、邓一光、陈应松等几位以小说驰名文坛的作家,也常将笔墨倾注到散文之中,有的还曾获得过全国性的散文奖项。他们的参与,不但带动了其他作家,也提升了武汉的散文品位。
文学创作虽然属于独立性很强的个体劳动,但由于有了比较浓厚的创作气氛,一些作家纷纷投入散文写作,散文队伍比任何时期都要强大,也涌现了一批在不同题材领域、写出了不同特色的散文作家。这里姑且以某些评论家的分类稍作列举,如生态散文、音乐散文、“行走散文”、学者散文、平民式散文、“小女子”散文,等等。尤其是任蒙的历史文化散文、华姿的心灵独白式散文和徐鲁的书话散文,在各自领域写出了相当的深度,也给一些外地读者留下了印象,产生了一定影响。
在散文创作出现可喜局面的情况下,武汉市作协及其他们的散文创作委员会又加强了对本地区散文创作的分析与引导。在他们的推动下,湖北理论界进行了多次专题研讨,通过对新时期以来的武汉散文进行认真解读,认为武汉的散文创作在整体上还缺乏突破,作家个体的影响力也需要增强。他们曾以任蒙的散文为例,认为他以历史文化为题材创作的一批散文,将诗性、文采、史述、思想融为一体,把现实和历史、现代与传统、山水与人文等关系处理得很到位,称得上是史、诗、思的结晶,不少地方闪射着智慧的光芒,超越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其艺术水准在全国的文化散文创作中应该处于前列。他的《草堂朝圣》、《历史深处的昭君背影》等篇目,与一些全国著名散文家的作品相比,是不逊色的,可是在实际传播中的影响效果,却与他的散文艺术重量很不相称。因此,有些专家呼吁相关媒体和各级文学组织进一步对武汉的散文创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对那些执著地在散文创作道路上探索了多年,并已显示出相当才情和实力的散文作家,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推介。同时,还要注重发现和培养新的散文创作人才,以克服散文领域后续人才不足的问题。
基于这种状况,省市文联、作协加大了对散文研讨和评论推介的支持力度,几年来,他们先后组织了关于刘富道、任蒙、陈本豪、吴衍盛等作家的散文作品专题研讨会,黄曼君教授等著名评论家还热情撰文,向读者推荐武汉的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通过各种形式的整体分析和个体研讨,使武汉的散文作家看到了自身创作的优势和不足,注意更新创作理念,强化了散文的文体意识,更加重视作品对历史的渗透和现实的关照,提高散文的审美品质和艺术感染力。
不知是谁说过一句“惟楚有才”,一直被作为名言。如今,湖北的小说、诗歌等艺术还在证实着这句名言,就其散文而言,有了这样的创作阵容和创作气氛,我们相信,武汉及整个湖北的散文兴盛与崛起,也将为期不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