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欢是个初中学生,上个学期,也就是初一的下学期,她写的四十篇长短不一的文章,让他爸爸自费给出了个集子,叫《天空之蓝》,送了我一本。书名也是她自己翻译的,“Theskyisgettingblueandsad”。当时杨小彦也在场,他是在加拿大吃了几年洋面包的,说“begetting”这个句式用得很棒,很地道。
陈欢出生于1994年,这是有争议的一代。
为后代担心,是中国人的习惯;喜欢说“一代不如一代”也是中国人的习惯。现在,全中国的中、老年都全神贯注地盯着80后、90后,批评的声音不少,说这一代人自我、任性、物质主义、没有责任感;还说他们迷恋于网络、时尚,背弃了传统文化。
这些说法不知道哪些是真的,哪些只是推理和想当然。生活中是见到不少被家长娇惯坏的独生子女,但是有毛病的孩子什么时代都有;只是过去物质条件差些,娇惯的硬件不太够,至于过去的孩子是不是在整体上就比现在优秀?我看是个问号。
在我的经验中,同事和朋友的孩子大多数优秀,尽管他们这代人常遭“抽象”地否定,但是若论“具体”表现,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就说陈欢吧,至少她的汉语写作非常地道,非常流畅,一点也看不出来社会所诟病的那些问题。在初中一年级能达到这个程度已经是很不简单了。这是她“序言”的开头:
“这本文集里的文章,都是我在春天和夏天写下的,重新整理的时候,才发现那些曾经熟悉的东西如此陌生,原来时间的流逝,比我想象的要快得多。
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现在依然抓着笔、写着字,……文字还是会陪着我。
突然回头,看到我一路走过来留下的脚印,发现自己原来是一个执着地望着阳光说再见的矫情孩子。
夏天听见了,我低头,轻声说,再见了,旧时光;
再见了,过去的我;再见了,你们。”……
她的这本小册子分六个专辑:那些零散的思想和琐碎的记忆;那些生命里的温暖而美好的事情;那些生命里不可忘记的人;那些灵光片羽的回忆;感谢上帝;那些生命旅程中绚丽的风景。
这么小小的年纪,居然就在用感性的文字思考生命、时间、记忆、偶然……这个孩子是如此的敏感和怀旧,是如此的善良和纯真,她在《我们都是被上帝庇护的孩子》里,这样描写一个乞讨的女孩:
“她与喧嚣的街道格格不入,身前是一张大大的纸,与其他乞丐无异,字体却显得十分稚嫩,甚至是歪歪扭扭的。
她一直低着头,委屈而专心地擦着脚踝的血,若有人给她些钱,她也只是微微点头,用近乎听不见的声音说一句,谢谢。
多么讽刺,她是在对谁说谢谢?她无从选择的命运?遗弃了她的世界?抑或是什么?对她而言这一切是不公平的,而她还必须对这些不公平的事情说谢谢。……
上帝为何创造了他们,却又遗弃了他们?上帝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不会心疼么?”
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没有理由对“90后”的孩子感到失望。如果进行比较,我不知道什么时代的孩子能像“90后”的孩子这样聪明、自信、健康、阳光。如果有些孩子身上存在着一些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恐怕要归咎于那些大人,而不是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