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之邀,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和哈佛大学东亚系田晓菲教授今天来到上海开始为期一周的系列访学活动。11月5日下午,宇文所安和田晓菲两人将一起来到华师大闵行校区作首场专题讲座,之后,11月6日、7日,宇文所安和田晓菲还将在复旦大学各作一场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的讲座。虽然宇文所安和田晓菲教授经常来到国内作学术讲座,但二人此次同时出席系列学术活动仍让许多人期待。
田晓菲:我只知道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
田晓菲,1971年出生于哈尔滨,5岁习古诗,13岁已出版2本诗集,期间作为学习榜样接受党中央、团中央领导接见,14岁入北大,18岁毕业,20岁在美国获硕士学位,27岁在哈佛拿到博士学位。从2000年起,又仅用5年在哈佛东亚系从讲师一路破格升至教授。她的每一本中文著作不需要作太多宣传也能保证稳定的销量,尽管这些作品读起来并不轻松。
已经是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的田晓菲,也是这个系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一位田晓菲的中国学生在博客中这样描写这位比他大不了多少的教授,“第一次见到田晓菲走进教室,长长的黑发披在肩上,一袭剪裁贴身的黑套装。一手拿着资料,另一手拿着个保温杯。太年轻了,这个教授会是传说中的那位才女吗?”“不认识田老师的人,对她的第一印象一般都是冷漠、自信、目中无人、有距离感。尤其她一身黑色的穿着打扮,加上那对刚毅的眉毛,甚至让学生有些却步。事实上,只要和她说过话(根本不需要与她熟识)就会发现这位年轻女老师非常爱笑,不仅爱笑,她还很乐意与学生谈天,也特别亲切。跟她在一起不会感到教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她身上也没有一些名牌教授的高傲、自大。” 谈到自己的年少出名,田晓菲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道:“小时的出名不是我自己追求的,因此,当时就把这些看得很淡,也常常对‘出名’之后必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感到厌烦……如果一个人在十几岁二十几岁时写了些一鸣惊人的东西,后来就黯淡下去,终其一生都被这些青少年时代的作品所定义,那么,无论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作家,都是很悲哀的。”
“我念初中的时候看到她写的关于北大的文章《十三岁的际遇》,文字中的她不过十六岁,我亦一直将十六岁的她记在心上……”“田晓菲您好,我是一名中学生,我读了您的《十三岁的际遇》,我非常佩服您,作为一个学生,我很羡慕您的才华,作为您的读者我真诚地希望您能给我回信!”
在豆瓣和百度贴吧,有网友专门为田晓菲建立的讨论小组。尽管定居美国已经十多年,但田晓菲的名字依然为许多人常常念叨:他们或者是和田晓菲相仿的那代人———他们年少时多把她视为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在许多人还童稚未开时,她已经开始被仰望。
“几年来,我读了古今中外几百本文学作品,写了六百多首诗。从1980年(9岁,记者注)开始,我还坚持写日记……我不是天才,我只知道辛勤耕耘才会有收获。”13岁的田晓菲曾在她的第二本诗集《快乐的小星》后记中这样写道。
宇文所安:寻找新的方法理解过去
宇文所安原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父亲是一位物理学家,1972年以《韩愈与孟郊的诗》获耶鲁大学东亚系文学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1982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宇文”取自中国的双姓,而“所安”则出自宇文所安喜爱的《论语》,“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田晓菲笔名是宇文秋水,“秋水”源自《庄子》)。
14岁的宇文所安在巴尔的摩市图书馆第一次接触到中国诗歌,并与其相恋成为毕生的“情人”,“我至今还记得这本英文版的中国诗集的名字———《白驹》,诗集收集了从东周到中华民国时期的很多诗歌。那一刻,我开始喜欢上了中国诗,至今依然。”宇文所安在一次采访中这样回忆和中国古诗的缘分,而如今他也俨然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的代言人,一如马悦然之于中国当代小说、顾彬之于中国当代诗歌在西方的角色。而在所有的唐代诗人中,宇文所安也从不掩饰自己的偏好,“我对那种排座次的做法不是很认同,比如什么李白第一,杜甫第二等等。我是非常喜欢王维的,他不是一个真正安静的诗人,却是一个用很大力气让自己安静下来的人。”
田晓菲和宇文所安常双双被邀请出席学术会议和活动,这成了当今汉学界的一段佳话。在田晓菲到哈佛之前,宇文所安已经是世界汉学界首屈一指的汉学家,《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三部研究唐诗的著作,在西方汉学界无人堪比。而写《初唐诗》这部成名作时,宇文所安才30岁出头。而宇文所安的许多英语著作的翻译者是田晓菲,比如《他山的石头记》,田晓菲的中文作品也常常让宇文所安来作序,比如《秋水堂论金瓶梅》。美丽并充满才情的田晓菲,让宇文所安在国内拥有更多的关注和读者。
事实上,除了中国古典诗歌,宇文所安对中国现代诗歌也颇有研究。早在1990年,他在北岛诗集《八月的梦游者》英文版的一篇书评中就已对当时还非常热闹的中国诗坛泼了凉水,“中国当代诗歌的命运可以很容易被看作是对一种更深刻的文化失落/退化意识的象征……中国新诗向读者许诺直抒胸臆、纯洁坦诚。这种带有欺骗性的许诺,其后果之一就是滥情。”
作为一名外国人,一名希望生活在南宋的美国汉学家,他可能比许多中国学者更加关心“找到一个办法使中国文学传统保持活力,而且把它发扬光大。”宇文所安在《他山的石头记》的序中这样说道,“传统总是在变动当中,总是在寻找新的方法来理解过去,使得对过去的思考仍然触动现在的神经。如果我们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传统只会变成老古董……”
记者手记
宇文所安在许多场合把田晓菲称为“我的知音”,田晓菲则在《赭城》中把宇文所安称作“我的旅伴”。
一个多月前就有圈内的一位女性记者朋友神秘而兴奋地透露,宇文所安和田晓菲要来上海了。当记者日前把宇文所安和田晓菲即将在上海讲座的信息发布在MSN签名档上时,一大群文学女青年浮出MSN,记者一遍遍地告知她们宇文所安和田晓菲二人讲座的详细信息。从来没有一个MSN签名让自己如此忙碌,也可能好久没有一个讲座让如此多的文学女青年牵肠挂肚,虽然她们不一定真的去讲座现场,虽然很多只是想确认传说中的宇文所安和田晓菲真的会来上海。
讲座布告
文学史写作的新方向主讲:宇文所安教授
中国中古时代“南、北”观念的文化建构
主讲:田晓菲 时间:2007年11月5日14:00 地点:华东师大闵行校区行政楼403会议室 诸子的黄昏:中国中古时代的子书 主讲:田晓菲 时间:2007年11月6日15: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西楼1001 华宴:十一世纪的性别与文化 主讲:宇文所安 时间:2007年11月7日15:00 地点:复旦大学光华西楼2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