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罕·帕慕克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日前来到美国乔治敦大学接受荣誉学位并作了一场演讲,不谈亚美尼亚和库尔德问题,不谈伊拉克战争,帕慕克此次并未谈论那些曾经他热衷的话题,在名为《文学全球化》的演讲中,他着重阐述了小说家的想像力所具有的巨大力量,“他人、陌生人、敌人都会在我们头脑中引起共鸣。”
55岁的帕慕克不久前刚刚完成了小说集《其他的色彩》(OtherCol-ors),在演讲中帕慕克首先把自己描述为一名文学隐居者,帕慕克说:“在我看来,作家就是那种把自己关在屋子的一类人,”“(写作者)和那些用石块建桥的泥瓦匠差不多。”
谈到自己2002年出版的小说《雪》,帕慕克说,小说中的主角“卡”在德国和土耳其两地居住,“居住在法兰克福的土耳其人已经把那里当作了自己的家,一条街接着一条街,一家店挨着一家店,”“失业的人们对下一个工作毫无希望,只好在咖啡馆打发时间。”
帕慕克认为小说的艺术核心在于:一位作家要怎么做,才能将一个“他者”转变成他本人及读者都能认同的人物?小说家如何充分想象那些人物———“这个人他完全与我们不相干,同时和我们一样满怀着原始的憎恨、恐惧和焦虑。”与此同时,他又希望逃离自我。
帕慕克还谈到了政治,“和大多数人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小说家的政治观点对社会、党派、社团甚至对任何政治事业毫无影响。一位小说家的政见来自他的想象———他能将自己想象成他人的能力,”如此而来,“他就成为其他人的代言人,他的怒言不会再被听从,他的言语将被忽略。”
“现在我们把东西方问题挂在嘴边,”帕慕克说,“记者对这个话题非常热衷,但是当我读出它在一部分西方媒体中蕴含的意义,我觉得还是不要谈论东西方的问题为好。因为大多数时候,这个问题里蕴含这样的假设:东方的贫困国家应该听从西方和美国的任何提议。”这种信息只会“加深两者之间的情感分歧和困惑,”“只要有一个人感到深深的屈辱,我们就会看到所谓引以为豪的民族主义浮出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