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五年规划看头年。1月以来,各省区市两会陆续召开,目前逐渐落下帷幕;3月初,全国两会将大幕开启,从地方两会到全国两会,新起点上瞩目新的发展蓝图,让人充满期待。
各地“十二五”规划出炉,民生指标更加实在
幸福成为施政导向
本报记者 梁昌杰
观察地方两会,“幸福”可谓其中一大热词。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已成为共识。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庆宣示要成为“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
浏览各地的“十二五”规划纲要,给人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政府自我加压,让“幸福”正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实在。
目标“一降一升”
科学发展给百姓更多实惠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首要的是要促进民富,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从单纯追求发展速度的“GDP崇拜”,到主动调低生产总值增长目标,把更多的政策和资源投向民生,这既是地方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的自觉,也是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的写照。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不少省份纷纷放缓了生产总值增速,同时不约而同地调高了城乡居民收入预期目标。
北京提出“十二五”时期GDP年均增长比“十一五”规划目标低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2个百分点;
河南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以富民强省作为中心任务,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了重中之重的位置,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共鸣;
重庆提出到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城镇居民收入增长75%”,率先将衡量社会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的调控写入规划。
从一些地方提出不再约束考核生产总值,到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人均生产总值基本同步,再到今天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的“一降一升”,人们目睹了科学发展的稳健步伐。
织密保障网络
全面维护民众基本权益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重要的是要提高保障水平、让老百姓能安居乐业。
在人民网今年全国两会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暂居榜首。在各地的“十二五”规划中,我们能看见一张更加结实细密的社会保障网络,解除后顾之忧,温暖亿万人心。
山西提出,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积极推动非公有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参加保险,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办法;
山东还将进一步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落实好对优抚对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对象、家庭困难学生的临时价格补贴政策,保证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需要。
养老和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与每个人的利益直接相关,社会保障位居两会热点问题的榜首表明,公众期待优先解决民众基本权益问题。
政府转变职能
社会管理从增加幸福起步
让人民生活更幸福,关键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公正规范的行政行为,完善平等的公共服务,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感到自己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感到机会不平等,甚至常常遇到权力滥用的情况,那么收入提高带来的幸福感,会因尊严、机会受损而被冲淡或抵消。
广东提出推进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率先将珠三角地区建设成为社会体制改革示范区;
安徽提出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的关系,在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各地的这些举措,将会进一步理顺政府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特别重要的是,抓经济发展不能忽视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须从增加群众幸福感起步,使群众的事有人办,群众的困难有人帮,公益事业有人做。
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1.15万人次参与人民网调查
提高生活质量是基础
本报北京2月20日电 (梁昌杰、封欢欢)在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上,“让人民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以及“十二五”规划中的高频词。哪些因素影响幸福感?人民网就此推出的调查,受到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截至2月20日21时,共有11519人次参与此次调查。对影响幸福的因素,分别有超过三成的网友选择了“经济状况、生活质量”和“权力规范、公共服务”,其中选择前者的比重略高。可见,规范权力运行已与增加经济收入一样影响着幸福感,政府依法行政,改善公务服务,消除影响幸福的负面因素,网友非常期待。
34.4%的网友(3957票)认为“经济状况、生活质量”是影响幸福的首要因素。这说明,改善收入、提高生活质量,是幸福感的基础条件。
幸福永远是一个相对指标,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幸福理解的变化。值得注意的是,有31.4%的网友(3612票)认为“权力规范、公共服务”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政府对自身权力进行规范,让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贯彻时,民众的幸福才能更加有保证。让公共服务给人民以稳定的预期,人民的幸福感稳步提升,政府可以大有作为。
27.7%的网友(3194票)认为“社会保障、体面尊重”与生活幸福感关系最紧密。这说明,体面、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已成为衡量幸福的重要指标。
此外,还有6.6%的网友(756票)选择了“社会参与、价值实现”这一选项。这也同样表明,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今天,参与社会事务、实现人生价值,已经受到更多的重视,成为更多人的诉求。
新闻纵览:调查称七成半中国人很幸福 青年人幸福感最低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2月18日电 (记者 贾玥)国内一份调查显示,七成半被调查者自认“幸福”,女性、老年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者以及负责人群体的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经分析发现,我国青年人幸福感最低的状况与国外研究结果不一致;此外,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合理已成影响幸福的重要因素。
这份名为《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我国提出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需要全面衡量人民基本福祉的现状和发展变化,作为衡量各级政府业绩的参照。
此次调查数据来源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资助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领导的中国民生指数课题组,该课题组在2010年8月中旬,抽取来自全国发展水平不一的24个城市的4800名居民进行调查。
七成半人感到幸福 青年人幸福感状况与国外研究结果相反
在被调查者中,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4.9%,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最高,约占六成,为59.2%,两项相加为74.2%;有13.6%的人做了介于幸福和不幸福之间的选择,9.8%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得“不太幸福”,2.5%的人选择了“不幸福”,倾向于不幸福回答的比例为12.3%。
从性别来看,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从结果看,女性未婚和已婚者的幸福感高于男性,但女性离异、丧偶者的幸福感低于男性。
从学历水平看,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6.7%的感到非常幸福,60.6%的人感到比较幸福;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5.5%。
从不同年龄段看,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
一些研究认为,青年人单纯的快乐要高于中老年人,而老年人因为期望低等原因容易对现实产生满足感。但此次调查发现我国青年人幸福感最低,这与国外许多研究结果相反。调查报告撰写人、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俊秀分析,“虽然未有权威统计数据加以佐证,但其原因很可能与现在就业前景不明朗、房价水平相对较高有关。”
经济发展关乎幸福感 收入分配成影响幸福重要因素
调查还发现,在总的幸福倾向上,直辖市居民比例最高,其次是县级市和首府或省会城市,地级市最低;倾向不幸福评价的比例与这一趋势一致,直辖市最低、县级市次之,最高是地级市。在被调查的不同地区居民中,东部居民幸福感最高,西部最低。
调查分析,可以基本认定幸福感的高低与地区之间的发展水平有关,幸福感是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社会的发展应该以社会均衡发展为目标,致力于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人们的经济、生活状况,提高全民整体幸福感。
收入高低是否与幸福指数直接挂钩?王俊秀向记者分析,当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收入增加的时候,幸福感也会相应增加;但当收入增长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幸福感增加的幅度会变缓或不再增加,反映在个体身上甚至有可能下降。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家庭月收入越高者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越高,选择“不太幸福”和“不幸福”的比例越低。王俊秀认为,鉴于我国还处于经济收入较低阶段,收入的提高依然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
关于收入高低与否,选择和谁比对因个体差异而有很大不同。调查分析,对个人或家庭收入的评价高低是主观性很强的,通过与他人比较得到的相对收入是一个比收入绝对数更重要的影响因素。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就成为影响相对收入,进而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负责人群体幸福感最高 根源在于资源分配不合理
分析被调查者的所属行业和职业后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低的是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和农林牧渔水产生产人员。
王俊秀指出,前些年大学生毕业首选外企,现在却转投国企和政府机关,这表明青年人在择业时更多地是寻求一种“保障”:外企不再像过去那样风光无限,当公务员却可以享受很多有形或无形的好处,工资好像不高,却可以有人际关系、住房等方面的资源。
关于公务人员“登顶”各类“幸福”调查的新闻并不鲜见。2009年5月,武汉市社科院曾发布《武汉市市直机关女公务员现状调查》,调查称从个人素养、事业发展、社会态度等多个方面看,武汉市女公务员的幸福感较强。2008年12月,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广州市在党、政、军机关工作的市民总体幸福感最好。2008年4月,西安市统计局对该市公众幸福感专题调查显示,幸福感最强的也是公务人员。
评论认为,工作稳定、福利保障完善和社会地位高,是公务员倍感幸福的路径依赖,一定程度而言,公务员越幸福,而纳税人所受的剥夺感就越强。
此次调查还显示,有自有住房居民组在选择“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上的比例均高于租房居民组;拥有外地农业户口的调查者幸福感最低;认为自己生活得“没有尊严”的人幸福指数也排名末席。
调查最后指出,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这样的心理感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相关新闻:幸福感应和“GDP翻番”齐飞 千龙网
诸多现实表明,公众既对“GDP翻番”议论颇多,但更渴望“GDP翻番”与民众幸福感“齐飞”,而不希望地方陷入GDP比拼的“大跃进”陷阱之中。
客观地说,网友对当前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仍然是唯GDP论的质疑不无道理。也正因为如此,“怎么没有地方提居民收入翻番的呢?”“GDP翻一番,房价翻一番……为什么不提出工资翻一番?”“民富才是真正的富,民不富,GDP再高也是没用。”之类的评价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共鸣。这是当下社会尤其是官员们不能不正视的一股民意情绪。
公众渴望幸福感和“GDP翻番”“齐飞”的一个观察点是当下民众幸福感和收入、GDP增长背离的现象。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和GDP增长、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也会应当同步增加,但令人遗憾和困惑的是,随着GDP的不断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同步均衡增长。
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国民的幸福指数明显滞后于GDP增长,在笔者看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工作压力过大、工作时间过长、劳动保护差,劳动者精力透支和职业枯竭,而各种权利权益得不到保护更是重要因素。有关调查表明,中国职工的总体工作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下状态,基本上每10个在职人员就有3个人的工作幸福度偏低,工作压力已成为中国居民的第二大痛苦源,占痛苦来源的16.5%。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国人的幸福感怎能提升呢?
GDP是体现国民经济增长状况和人民群众客观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没有物质财富的积累和民众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就谈不上民众的幸福感。发展经济,不断积累社会财富,是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必要条件。因此,应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幸福感作为GDP指标的必要补充,使之成为考察社会和谐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
民众幸福是目标而非手段,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要达到幸福感和“GDP翻番”“齐飞”的社会愿景,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对GDP的盲目崇拜,也就是说,民众需要的幸福是建立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基础之上,不能是飘在空中的。要把幸福与GDP合理有机结合,既做到互相印证,又在各自层面发挥作用。
现在一些地方政府只看重GDP,忽视民众的幸福感。因为有了GDP的增长,他们就有了升迁的希望和保障。在这样的前提下,实现幸福感和“GDP翻番”“齐飞”,我们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7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2004、2005、2006年中国城乡居民总体幸福感分别为3.79、3.73、3.64,呈下降趋势。当前,应将GDP与幸福感等指标相互补充,作为考察社会发展进步的依据,才有益于社会的和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关注公众的幸福感,要关注社会不同利益群体幸福感的状况。
但愿幸福感和“GDP翻番”“齐飞”的社会愿景早日到来!幸福感和“GDP翻番”“齐飞”的民意期待需要社会和政府作出给力的回答。(朱四倍)
相关新闻:城市发展为何与人们幸福感背道而驰 陕西日报
原题:城市的魅力
城市由“城”与“市”组成。城乃城郭,市乃集市;前者环境,后者居民,二者融合成文明。早在23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说过,城市,因人类寻求美好生活而诞生。有专家预测,到2050年,全球城市化率仍将显著提升,届时,全世界将有75%的人口居住于城市。城市时代的到来,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城市生活。不言而喻,做一个城里人对我们大多数国人来讲也是一件美好的事。但时下生活在大都市里的人们的幸福感却在快速下降。
生病,忍受天价医药费;出行,遭遇堵车;孩子入学,昂贵的赞助费且求告无门;时时担心“问题”食品祸及自身却不得不食用的粮食蔬菜;接踵而至不时压迫我们的神经还有房价居高不下,物价飞涨,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生存环境渐次恶化等等问题。身处其中的都市人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幸福的感觉。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2010—2011年度中国财政政策报告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迅猛发展,截至2009年,大陆城镇化率为46.6%,预计在今后5年内,城市化率和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将双双超过50%。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城市化迅猛发展阶段,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很有些让人始料不及。过分的拥挤让城市不堪重负,“城市病”日益增长。日前有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表示,西太平洋国家随着经济发展,中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可以预防的疾病日益增加,而一些非预防性的疾病又纷至沓来。我国刚出炉的一项城市健康状况调查也指出,城市白领普遍出现了早衰感觉,45至54岁人群中有54%已把自己看成是“老人”。
为何城市化迅猛发展与人们幸福感背道而驰?有报道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实际只完成了形式上的一半,即高楼大厦、高架立交、宽阔广场;而与城市化密不可分的人文建设则严重滞后。这其中包括都市意识、文化品位、生态环境、感情沟通等方面的精心培育。洁净的空气,清澈的河水,畅顺的交通,令人放心的治安,优质又不昂贵的教育和医疗,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这些原本平常的诉求如今却令现代城市居民常感困惑,这也正折射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高品质公共服务的缺失。
发达国家的公共服务如何呢?在加拿大这个被全球公认的高福利国家,给人印象最深的当属其通过税收调节收入,控制贫富悬殊,加拿大联邦实行累进税率,各省的税率不同,大约在10%左右,低收入者免税。不仅如此,加拿大还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免费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并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服务。如加拿大的图书馆遍布社区,图书馆藏书众多,而且服务周到,手续简单,只要一封原居住地的信封,无需交任何费用就可以将几十本书抱回家。许多图书馆还有义工,为孩子们讲故事或是补习英文。许多人喜欢加拿大首先就是从爱上加拿大的图书馆开始的。而且在加拿大,无论是小城市还是大城市,星罗棋布的社区公园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乐园,散布着各种各样的彩色的大型塑胶儿童游艺玩具:城堡迷宫、滑梯、秋千架、健身拉索、音乐喷泉,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各色人种的孩子们在晚饭后,或是周末就聚集在这里尽情嬉戏游玩。另外,加拿大城市几乎在每个社区都有足够的足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免费为社区居民提供。
据报载,当今世界有一个全球公认“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它不是欧洲,也不是美国,而是喜马拉雅山脉深处的不丹。这个年人均收入仅有700美元的小国,却让所有亲临其境的人恍入世外桃源。不丹政府的发展理念很简单,除了在经济上谋求成长之外,必须同时追求物质上、精神和情感上的“最大幸福”。道理简单却令人玩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