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像是一个瞬间,又像是一种结果。1991年第1期,彭长城代表《读者文摘》编辑部撰写了一篇卷首语,题为《十年》。他写道:《读者文摘》创刊整十年了。十年,出刊117期,登载长短文章近万篇,累计印数16亿册……在下一个十年,将是她跨世纪的十年,我们期待着《读者文摘》能再在她的下一个纪念日,创造一个新的纪录。
这就是《读者文摘》的十年?
它简单得就像是一个总结。当然对于1991年的甘肃省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元月5日,甘肃省委宣传部为《读者文摘》举行庆祝会,会上,编辑们坐在了显要的位置上,他们是主编王维新,副主编郑元绪、彭长城,编辑李一郎、袁勤怀、孙永旭、刘英坤、张正敏、美术编辑高海军、编务孙玉明,他们代表着《读者文摘》的一段历史。
那天会后举行的晚宴上,郑元绪邀来了胡亚权,这个结果是他应当分享的。他们早已年过不惑了。
真的过了不惑之年了吗?一本杂志总要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历史细节。《读者文摘》在自己的杂志上刊发了一则启事,他们想要寻找创刊十年来读者与这本杂志的故事,倾听读者对他们的感受与反应。
这则小小的"《读者文摘》十年"征文启事,像在平静的水里投下了一块石头。这本与精神相关的杂志十年中留下的是些什么样子的故事呢?
湖北宜昌建筑开发公司的尹鹏程先生说:明天,我将要去美国求学。夜很深了,妻重新打开箱子,默默地将那五大本手工订在一起的《读者文摘》放进去。我们在大学里相识,是这本杂志将我们连在一起的。那时我们常将自己对于杂志上某篇文章的心得写下来,交给对方,这就是我们的情书。毕业了,我们手捧着订在一起的36本《读者文摘》结婚了,杂志作证,这就是我们的三年。五年过去,我回到了家,妻拿出厚厚五本杂志,我把那五本杂志拿出来,十大本装订在一起的《读者文摘》,使我们又依偎在一起。我们像往常一样,从第一页开始读起……
故事写得十分优美,典型的《读者文摘》风格,典型的《读者文摘》故事。离奇却又温暖。
每个不同的读者似乎从《读者文摘》身上都可以找出属于自己的故事。一位叫郑燕鸿的犯人写来了一封信:今天,是你诞生十周年,有那么多人,迟怯地嗫嚅着,要我代表他们,写点什么?我只想说,在多年的铁窗生涯中,你一直是我们忠实的朋友。每月,都是我的奶奶来看我,每次,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托她给我捎来一本《读者文摘》。今年2月的一天,奶奶第一次没有将你带来,说是邮递丢了。我的心里像丢了什么?是呀,我什么都丢了,难道就连自己当做慰藉的杂志也会丢了吗?往后的一个星期里,我们突然全掉进沉默里,内心一种空落与记挂,生生的难受。
谁知第三个星期二,奶奶冒着风雨来了,专门送来了那本封面是"提琴手"的你。我的心几乎跃了出来,但随之又不禁内心愧疚,奶奶是在汉口跑了七八家书摊才得到的,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容易吗?
这个世界上,除了奶奶是我最后的精神依附,剩下的就是你了……随着信来的,还有十几个人签在一张监狱信纸上的赠言。其中一位叫张颖的小伙子写道:你是我不会背叛的朋友。
这又是一个让编辑们没有想到的故事与功能。他们开始每期都给那所监狱寄赠杂志,直到很多人都离开监狱了,他们还在寄。
还有另外一个故事。这位叫王国玫的读者的故事几乎是他们一篇文章的模仿版。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日本,一个发生在中国青海。这位小姑娘在路上拾到了一本刊有《一碗清汤荞麦面》的那期杂志:
我第一遍读完了,脑海中出现了娘儿仨由共吃一碗饭到后来一人一碗的画面;第二次读出了老板的慈善和老板每次多加一把荞麦面给那位还清债务者的勇气和力量;文章太吸引人了,我又读了一遍,然而这次的感觉和前两次的完全不同,我读懂了老板生意兴隆和回头顾客不绝的生意经。我以这篇文章为师,改变了经营方式。酿皮是西北的特有小吃,酿皮的风味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有的人顿顿吃酿皮,久吃不换口味。山里人家生活困难,酿皮是孩子最馋的食物,父母难得给5角钱尝个鲜,我由原来一个大碟改为两个小碟,或一个鸡蛋一小碟,这样招来了许多小顾客,有的小孩隔三差五就来一回,一个月下来,我的收入增加了不少,那本《读者文摘》被识字的顾客翻成稀巴烂。
有好几次,我看见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一进门先望一望桌子上,然后望望我才坐下来吃酿皮,我感到奇怪,问他:"还有什么事吗?"他才怯怯地说:"大姐,你还有《读者文摘》吗?我为了看书才来吃酿皮的。"我呆住了,虽然我很喜欢那期的杂志,但没奢望过再得到一本,因为在这近乎封闭且邮路不通的山村里是根本买不到的,想不到他是为了看书才来吃酿皮的,我说:"下周一你再来吧,那会儿肯定会有的。"
我决定去一趟县城,多买几本杂志。走了五个多小时到了县城,终于在一个小邮局里购买到了两本杂志,后来又在一个旧书摊上买了6本往年的旧《读者文摘》,我把买来的杂志全部摆到了酿皮馆的小桌上,我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隆。
我听人说,抽烟上瘾后,一天不抽便茶饭不思,像丢了魂似的,我不知道抽烟上瘾是什么滋味,但我知道不看《读者文摘》是什么滋味了。
为了月月可以得到杂志,我经常去县城买书,每次走五小时的路算什么,我得到了它就像得到了无形的财富……
这些就是《读者文摘》十年的基本读者。这次征文举办了一年,共收到了12417篇文章。参与的读者之多再次超出他们的所料。这些读者群呈现着一种奇怪的格局。他们中间有老年人,也有青年人,职业更是五花八门,除了农民,还有高级知识分子,政府部长,但更多的是一些学生。《读者文摘》似乎成了一种生活用品,但它是用来充实精神房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