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创办五年,初期的扩张已经完成。她的读者达到了创纪录的180万,其后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平稳期。郑元绪面临的现状是,国内的许多杂志经过短暂的高速发展后,市场进入饱和期。杂志定位的重复性与内容的互相重叠、模仿,创意的匮乏使报刊竞争力下降。许多杂志发行量急剧下降。《读者文摘》杂志在"打开世界窗口方面"已无多少优势可言。郑元绪接手后的主要思路就是开掘生活、展现人性,把杂志做深。强化《读者》的风格,试图找到属于杂志本身的力度与气质。
郑元绪坚持认为,创刊之初就确立下来的"真善美"主义就是他们理想的出路。他们惟一要做的就是,如何使"真善美"这个主题不断更新,找到新的表达方式。
而这正是编辑部需要强化的一个编辑思想。当然,"真善美"已被滥用到沦为"土"和"陈旧"的地步。许多人一提到这三个字就有些好笑,并且怀疑这样的理念会不会再有人接受。郑认为,什么东西都可能过时,但这三个字所蕴藏的东西却永不过时。"真善美"之所以会引起反感甚至排斥,被当成虚假的东西?在于对这种人性理念的陈旧理解。"真善美"也需要用新的方式去解读。最后他们确定下来的编辑方针是,在故事性与可读性中,寻找到这种体现着人性光芒的东西。他们当时重点在"文苑"与"人世间"这两个栏目间,大量发表此类文章。这些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极其曲折的故事中,蕴藏着感人至深的东西。
彭长城在来稿中,发现了一篇翻译文章:《一碗清汤荞麦面》。
这篇由一位叫铃木立夫的作家写的文章,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面馆里来了母子三人,他们要攒钱还清一家之主因撞人而欠下的赔偿金。老板娘热情地施舍给他们一碗清汤荞麦面,此后每年除夕的这一天,他们母子三人都会到面馆来吃一碗清汤荞麦面。而店主夫妻对他们非常热情、尊重。每年的除夕都会为他们预留下桌椅,连续14年。14年后,这家人再次来到北海道,每人要了一碗清汤面。那位母亲告诉老板,是这碗面支持他们一直活了下来,现在他们已还清了债务,并且挺过了生活中最艰难的时光。
彭被文章中的纯朴的人类之情触动。文章出刊后,他们收到了上千封信。青海的一位读者来信说她从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与勇气,她也开了一家面馆,名字也叫"清汤荞麦面馆"。这篇文章所蕴藏的朴素的力量让人动容,那是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会在人的内心深处留下痕迹,至今还有人来信谈起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这种力量正是他们所渴望与寻找的,他们认为这就是《读者文摘》身上最重要的气质与个性,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平淡的力量,都被这篇朴实的文章给包括了。
《读者文摘》这一阶段发表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的传奇与爱国故事。当然他们的选择体现了独特的视角。编辑们倾向于推介饱含人格精髓的东西,避免以说教的方式去阐述这些事件。
历史是由"人性"建立起来的,这是他们对于历史的一种解释。
《读者文摘》从1985年到1989年间,共发表了上百篇浸透着爱国主义血液的文章。许多读者是在潜意识中接受这种变化的。那些体现着人格力量与人性光芒的文章,与译介的讲述人性理念的故事几乎浑然一体。郑元绪认为,思想的影响可能只是把一滴水放到了一条流动的江流中,一滴水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条江绝对是由无数滴水组成的。而他们的努力就是加进"一滴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