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读者》航空版 关于《读者》 订购《读者》 早期文章 在线投稿 来稿选登 广告刊登
论  坛 时代快讯 出版消息 文化动态 健康生活 音  乐 中文教育 读者心声
看 世 界 艺术欣赏 茶  学 饮食文化 关  注 名言警句 幽  默 范子登专栏
日行一善
真善美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
俞天白:微笑为谁灿烂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8/1/24    阅读:817次
    去年初冬,天气骤冷的一个日子,我去拜访开垒先生。约定时间,是下午三点半,临出发,碰到一点事,到他新华路寓所,他早已经伫立在幢与幢之间小弄口等我。寒风撩拂着他的满头银丝,专注地望着大弄堂口车辆来往的马路。等我停好自行车,便抓住我的胳膊亲亲切切地引进大门。把我当孩子似的,一边提醒我,一边小心地避着堆在楼道两边一包包装修垃圾:小心,小心,有人家在装修。就这样走上了三楼。
    
    我的心情是复杂的。未能守时的愧疚,被伫立寒风里等待的感动,还掺杂着说不尽的欣慰:我这位85岁高龄的老师,依然这样健朗。更使我忘记时空的,是他展露在唇边的那缕注满了鼓励与期待的微笑,这一缕微笑,五十年来,丝毫没变。
    
    是的,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初次见面,他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唇边这一缕看似淡淡,情到浓时便会爆发成孩子一般天真欣喜的欢笑。那是1957年夏天,文汇报“笔会”举办一个“与工农兵相处的日子里”的征文,对象是在读的大学生。正在读大一的我,写了一篇二千余字的稿子投寄去了。不久刊发了。意外的是此稿被评为这次征文三等奖。不久“笔会”通知我到报社领奖。这篇稿子,是我发表的第二篇文章。被称为处女作的第一篇,刊登于《浙江文艺》,但至今不知道责编是哪位,编辑部的门是朝哪个方向开的。所以,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走进报刊杂志编辑部,第一次和编辑接触。我太幸运了,向我打开神圣文学殿堂之门的,竟是中国传媒中最高雅的这家文艺副刊,接待我的,竟是发现此稿并刊发了它的徐开垒先生,他不只是编辑,而且是心仪已久的散文名家!当时,我刚满二十岁,来上海不过一年,多年农耕生涯镂刻成的黧黑还留在我的脸上,一身乡下人才穿的黑斜纹布料的学生装,一双平口布鞋,一口乡音极浓的普通话……总之,完全是一个城里人不屑交往的乡巴佬。开垒先生却兄长般地热情接待了我,给了我一大堆奖品以外,还详细问我学习生活情况与文学阅读、写作上的问题,鼓励我多读多写,让我很快消除了拘谨。半个多小时的交谈,刀也似地镂刻在我心里的,便是他唇边这一缕注满了鼓励与期待的微笑。这一缕微笑,始终伴随着我,教学工作再繁忙,也不懈地写作。当时他家在控江新村,离我工作的江浦中学不远,我得以就近到他家请教;后来,我家搬到河南中路,离开圆明园路文汇报社也只有一箭之遥,让我得以更多地到他编辑室,甚至抱着孩子去请教,通过他和周嘉俊,结识了“笔会”的所有编辑,朱大路、徐春发、周玉明……他诲人不倦,也真诚地帮我在文学界扩大交往圈子,一有机会,他就这样介绍我:他很勤奋,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就起床写作了,上班前总要写几千字,我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呀。却不知道,每天凌晨,正是他这缕鼓励与期待的微笑,像报晓的晨鸡一样催醒了我的。愚钝的我,随着忙编辑,忙创作,忙家庭,忙许许多多人到中年才有的那些世俗杂事,无情地压缩了彼此见面的机会,但我的每一步,却始终在他的热烈的视线以内。有一次,我们在市里一个座谈会上邂逅。那时,我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受到文学界的热情关注与肯定,并连续得奖。他一见我,就跑到我面前来,挂在唇边的这一缕鼓励与期待的笑,焕发出了从来不曾有的灿烂。说,你写了这许多,我实在太高兴了,比我自己写出的,还要高兴!……
    
    这是我多次从他口里听到的赞词,只是措辞上略有变化,有时候,是因为看到一篇好稿子,就欣欣然地说,我很高兴,比我自己写出的还要高兴。当然,那都不是针对我的稿子而发的。惟有这一次,我才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站在我面前的岂是师长,分明是一位对儿女怀着大襟怀、大期待的慈父!当年为我呕心沥血的父亲,发现我稍有成绩的时候,其欣慰与骄傲也不过如此啊!
    
    我这才真正理解,开垒先生唇边的这缕微笑为谁而灿烂!
    
    是的,只有慈父的那份爱,才能将鼓励与期待的目光,如此紧紧追随!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单位里与同事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关系弄得很僵。当时,他正在采写《巴金传》,忙碌可想而知,可是,不知他是怎么知道的,突然专程找到我家里来问我,这到底怎么啦?恳切地劝导我,不要把精力耗费在这种矛盾上面,和好吧!而且惋惜地提起一件往事:他退休前,曾经推荐我去接他那一摊子,当时我没有接受。他说,唉唉,要是你到了文汇报,就不会这样浪费精力了……啊啊,何必问他规劝效果呢,仅仅凭他这份对我密切而真诚关爱之情,就让我感动不已,愧疚莫名!
    
    开垒先生85高寿了,去年年初,我就盘算:我一定要安排时间,登门去向他致以一个学生的敬意,但愿他不要到美国去;我与开垒先生交往整整半个世纪了,我也必须登门,一起回顾我们的深情厚谊,回顾文汇报七十年来,我们交往中度过的这五十个春秋,这是先生把文汇报的这块阵地,化成了一片哺育我们成长沃土的五十年。此刻我如愿了。先生的这一缕微笑如昨,书房里所挂的当代名家的书画如昨,尽管师母去世,让他有点孤独,然而浇灌了一辈子“笔会”的他,是永远不会寂寞的,他准备把他与文坛众多作家交往的文事雅趣一一写下来,同样,让一颗不老的童心,透过他依然清明的眸子,或注进鼓励与期待,或注进灿烂与欢乐,通过挂在唇边的这一缕微笑,送给我,送给他曾经培育过的所有后辈。是的,这样的人是不会老的。

相关文章:
   文学是青春的梦想
   小说《家道》散播着什么样的气息?
   "畅销书的策划与运作"主题讨论在京举行
   麦家出《风声》影视剧“双响”
   韩东新作很“英特迈往”
   上海译文社新春品经典

更多评论
昵称: 邮箱: 验证:
主题:
内容: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
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
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根纱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根纱,
才能织成一片布,
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
才能煮成一碗薄粥,
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方舟简介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5140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