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读者》航空版 关于《读者》 订购《读者》 早期文章 在线投稿 来稿选登 广告刊登
论  坛 时代快讯 出版消息 文化动态 健康生活 音  乐 中文教育 读者心声
看 世 界 艺术欣赏 茶  学 饮食文化 关  注 名言警句 幽  默 范子登专栏
日行一善
真善美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文化动态
质量下滑 “翻译大国”垃圾知多少?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2/16    阅读:601次

    ——析国外二三流作家挤满中国图书市场的现象

    近年我国在引进出版国外图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偏食”现象,自然科学类比例明显偏低,仅为人文社会科学类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人文社会科学类图书不仅引进数量多,而且呈现趋利性。著名翻译出版家、《译林》杂志创办人、中国版协外国文学出版研究会秘书长李景端最近在分析国内引进版图书的现状时,指出了翻译出版界存在的不少问题。
    
    赚钱盈利  选题标准
    
    李景端分析说,1978-1990年,我国共出版翻译书28500种,年均2192种;到了1995-2003年,翻译书总数为94400种,年均增为10489种。近几年,我国每年翻译出版的国外古今图书大约维持在1万种的水平,这是个不小的规模。可是,许多出版社把利润指标承包到编辑,不少民营文化公司和工作室更是冲着赚钱来的,于是盈利与否就成了引进选题主要的甚至唯一的标准,这导致了翻译结构失衡,值得引进的没有引进;趋时媚俗,不该引进的滥进。只要到书店看看一些引进版图书的书名和封面,有识之士自然会产生“我们真需要这些吗”的疑问。因为这当中,有介绍外国各行业“潜规则”的,有教你如何拍马吹牛的,有介绍如何防止被妻子发现偷情的,还有宣扬各种神怪魔鬼和感官刺激的等等。尽管有的只是部分涉及,有的还披上遮羞的伪装,但引进这些究竟有什么用?
    
    任意拔高  忽悠读者
    
    李景端认为,当前翻译出版界另一不良现象是任意拔高“洋货”,如把国外二三流作家的作品宣传成有实力问鼎什么大奖的“力作”;把洋人某篇文章的一家之言炫耀成什么“世界最新潮流”;把人家已经过时的东西,包装成什么“先锋时尚”。还有,主编成套图书,本是非常严肃的学术行为,然而时下有些引进版套书,策划人当主编,同人定选题,摆弄新词吓唬人,有的还用“发包”方式,一人承包,找几个哥们儿,凑出几本就成套。这些都是仗着信息的不对称,忽悠读者没商量。
    
    质量下滑  重复出版
    
    此外,翻译质量下滑、重复出版也是当前翻译出版界的一大症结。一些出版者为了抢得市场先机,常常拉来不合格的译者,或者一部作品由多人分译,甚至还采取边翻译、边发排的“流水翻译法”,结果抢先上市的劣质书先得利,而认真推敲质量的佳译,反而被抢去市场份额,造成了劣胜优汰的反常现象。外国文学古典名著,因为无需买版权,又一直有稳定的读者群,于是招引来许多出版者争抢这块蛋糕。据年初苏南一家书店提供的材料,该店上柜的成套世界文学名著就多达12套,每套少则几十种,多的百余种。其中像《红与黑》《茶花女》《傲慢与偏见》等都已有一二十种译本。成套以外的名著,只要好卖,也同样不断有人“重译”。例如,法国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中译本有25种之多,其中仅在2000年至2005年这5年内就出现了20种,平均一年冒出4种新译本,成为我国翻译出版史上的“奇迹”。有的出版社,年把时间就能推出上百种名著“新译本”,如此规模的快速重复出版,翻译质量怎么能保证?
    
    李景端表示,他曾与季羡林先生就翻译问题进行过一次书面谈话。季老说:“你翻译的数量再多,你成了翻译大国,但如果你翻译的东西中,有不少是不需要的,甚至是垃圾,那这样的‘翻译大国’又有什么意义?”


相关文章:
   《赎罪》原著作者:所有担心都是多余的
   留住那个“特殊年代”的真实史料
   高层领导喜欢读《罗斯福传》
   散文的人文坚守
   文学回顾 2007年散文创作一瞥
   汉语拼音“50岁”了

更多评论
昵称: 邮箱: 验证:
主题:
内容: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
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
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根纱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根纱,
才能织成一片布,
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
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
才能煮成一碗薄粥,
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新方舟简介 | 友情链接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051403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