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时代》揭示城市人生活情感畸变
赵本夫希望《无土时代》能引起人们对现代文明进行反思。(桂仁 供图)
作家赵本夫的长篇小说《无土时代》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地母》三部曲的终结篇,《无土时代》以人与土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题进行创作,反思并探讨了城市发展和生存问题。昨天,赵本夫接受采访时表示,他写这部小说无意否定城市文明与农村城市化建设,只是想通过石陀、天易、天柱们的故事对现代文明进行一次深刻地解构和反思,意在引起执政者、公众对城市文明的思考,为城市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
故事
没有原型虚构为主
长篇小说《无土时代》以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木城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石陀、天易、天柱、柴门等一群与城市格格不入的怪人,变着法儿与城市“对抗”,他们生活在城市里,却怀念乡村,留恋农耕,渴望原生态的风景,甚至试图在城市里开荒种地,种麦苗种蔬菜,上演了一出出悲喜剧。《无土时代》与赵本夫之前的作品《天下无贼》风格迥异,整部作品悬念丛生,情节环环相扣,不到最后无法知道情节及人物命运的走向。在悬疑小说的外壳下,作家将象征、荒诞、夸张等诸多现代小说的技法自然地糅成一体,让读者在既紧张又自然的状态下一气读完。
赵本夫说,《无土时代》是他苦心经营的《地母》三部曲终结篇,历时八年构思,几易其稿两年写完,“《地母》三部曲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总共写了23年。前两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分别探讨的是文明的断裂与秩序对人性的束缚。写完前两部后,我突然感觉再写第三部就很难了,它的基调或者立意不能是塌下来的,而是要充分地扬上去,所以写作慎之又慎。”
《无土时代》以文学编辑谷子远离城市寻找作者柴门、村长方全林进城寻找失踪的农民子弟天易为线索展开叙述,期间穿插了崇尚自然的出版社总编辑石陀为唤起木城人对土地的记忆所遭遇的尴尬;天柱作为农民工的典型人物,试图将城市改造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付出的代价等。赵本夫说,小说中所讲述的人与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原型的,他们多是为贯彻小说所表达的主题虚构的。
人物
石陀身上寄托思考
《无土时代》塑造了十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代表着现实社会中城市人的不同角色和不同观念。谷子作为知识青年的代表,她接受着现代城市文化的洗礼,同时又对诗意的生活充满了向往。她在追寻柴门的过程中,意外地回归到纯朴的大自然。天柱作为农民工的典型人物,他内心并不卑微,反而居高临下地看待城市,他觉得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很可怜,他对大地的感情启发着人们在现代都市寻找自我的生存根基。
最让赵本夫得意的是他笔下的小说主人公石陀,作为出版社的总编,同时又是政协委员,在每年的政协会上,他总会拿出一些长长的提案,呼吁政府拆除高楼、扒开水泥地,让人脚踏实地,让树木花草自由地生长;每天晚上,他都会穿着蓝布长衫,找个偏僻的水泥路,用小锤子砸开水泥砖,露出一小片黑土地。然后把锤子藏进怀里,悄悄地离开。石陀认为,花盆是城里人对土地和祖先种植的残存记忆。赵本夫说:“石陀的这些环保提案或行为在城市人看来都无异于痴人说梦,不但不被采纳,而且被人们传为笑柄。在这个行为怪诞的人物身上,寄托着我对城市文明的思考。尽管他的行为与主张并不能改变城市文明的现状,或者并不是按照最合理的城市格局去营造,但他的主张与行为至少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与反思。”
小说在对以上主要人物进行塑造的同时,穿插了另一个人物柴门,通过对天易、柴门、石陀这三个人不同层面的描写,赵本夫意在暗示他们三个人思想和行为的统一,同时也隐喻了一个城市人精神上的分裂。在赵本夫看来,这三个人,共同显示出一个天才又近于白痴,居住在高楼中却对土地饱含热情的灵魂。由于他们远离故土,人生在城市中丢失,他们对土地、绿树、庄稼的痴迷,能引起人们对水泥包裹的城市的无尽思考。
主题
深刻反思城市文明
赵本夫表示,他一边在关注着城市文明的发展,一边审视着这种城市文明给人类精神带来的伤害。“城市文明越是高度发展,城市文明病就越多,如厌食症、肥胖症、性无能、秃顶、肝病,以及无精打采、焦虑失眠、精神失常、互相攻讦、窥视等。在城市文明的诱惑下,不同地方的人迅速涌到一块儿,人心却因人与人离得更近而更远,与农村人与人离得很远,心却离得很近形成强烈反差。”在赵本夫看来,大地就是一个能吸纳、包容、消解万物的无与伦比的巨大磁场,但在城市里,一层厚厚的水泥地和一座座高楼,把人和大地隔开了,就像电流短路一样,所有污浊之气、不平之气、怨恨之气、邪恶之气,无法被大地吸纳排解,在大街小巷游荡、发酵,瘴气一样熏得人昏头昏脑。
有读者阅读《无土时代》后认为,在全国一片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潮流中,赵本夫的上述论调无异于是反对之声,在反对城市文明成果的同时,还反对农村城市化建设。对此,赵本夫表示,他写这部小说并无意否定城市文明与城市化建设,“我只是通过石陀、天易、天柱们的故事对现代文明进行一次深刻的解构和反思。他们种种让城市回归自然的做法未必就是正确的,但至少能引起执政者、公众对城市文明的思考,为城市发展提供另一种可能性。”
赵本夫说,小说用“无土时代”来命名,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现代文明的工业废墟和城市社会的浓烈硝烟,反映出在这个物质文化极其繁荣的社会背景里,城市人的生活、情感发生着畸变和扭曲。同样,在现代文明急剧扩张的“无土时代”里,仍然居住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热爱土地、眷恋自然,他们同样在城市里居住,但是城市的发展变迁让他们意识到自我精神的空虚和失落,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寻找自我生存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