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四张老面孔新年轮番再登场
央视“百家讲坛”栏目正在邀请过去一批名家重返讲坛。此前,有关该栏目收视率下跌的传闻已经甚嚣尘上。栏目制片人万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百家讲坛”正面临着危机,“如果再找不到有特色的主讲人,栏目前景就不容乐观了”。 困境 往日辉煌不再 百家讲坛火了3年,多亏了当初制片人的慧眼识人,阎崇年、刘心武、易中天、于丹这些各具风采的主讲人给百家讲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使百家讲坛独树一帜,深得观众的喜爱。或许这就是制片人把“百家讲坛”目前困境归结于找不到有特色主持人的原因了。可笔者以为“百家讲坛”的困境并不完全在于主讲人,或者说即使你找到有特色的主讲人,百家讲坛还能重现往日的辉煌吗? 重播 人物话题反复 阎崇年的《清史》,刘心武的《红楼梦》,于丹的《论语》,蒙坦的《武则天》,易中天的《品三国》,王立群的《史记》……四大名著,唐诗宋词,正史野史,该讲的几乎都讲到了,还能讲什么呢?春节期间,于丹第三次站到了“百家讲坛”的讲台前,讲的还是她的《论语》,在此之前,刘心武二度登台,讲的还是他的解密红楼梦,易中天据说也在酝酿他的第三次回归,还能讲些什么呢?所以百家讲坛的困境主要还是在节目的内容上。一个话题,翻来覆去地讲,反反复复地重播,观众难免会烦。而这跟主讲人长得漂亮与否,语言感染力无关。这些被“百家讲坛”栏目捧红的学术超男超女们即使想救主,可也是无能为力,因为内容没有出新。 观众 注重传达知识 过去节目推出之初,观众的品味还停留在新鲜和猎奇的层次,只是觉得节目讲的那些故事,那些野史挺吸引人。可好奇的心态之后,观众越来越注意节目所传达的知识。而这恰恰是“百家讲坛”不能回避的问题。春节期间,于丹再上《百家讲坛》“感悟《论语》”,无奈讲座的第一讲“孝敬之道”就遭遇网友挑刺。《当<论语>遭遇于丹》的作者马千里在网上发帖指出,于丹的《论语》感悟从开场白起就有错,“每讲一分钟就有一处硬伤”。上海《咬文嚼字》则遍邀全国文字监督员,为电视文化栏目《百家讲坛》及相关出版物挑差错。经过考证,由王立群主讲的《史记》部分,也被发现至少8处文史、语言文字差错。 分流 类似节目风起 从外部环境看,原来“百家讲坛”独树一帜,仅此一家。可现在你打开电视,各地方卫视类似的节目也着实不少。湖南卫视2008年精心打造的拳头栏目《湖湘讲堂》立足湖南,开播之初推出的《唐浩明评点曾国藩》、《谭伯牛讲湘军传奇》、《胡遂评点胡林翼》等节目就备受好评;而上海东方卫视的《名人讲坛》则大打名人牌,由明星来讲述他曾扮演过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通过大打明星牌,节目也吸引了大批年轻人的眼球,这些节目分流了“百家讲坛”的观众。 有辉煌就会有失落,这是任何一个电视节目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如今的“百家讲坛”就走到了这样的一个十字路口。内有隐忧,外有竞争,如何从节目自身入手去创新、去提高质量,已成了“百家讲坛”发展还是衰落的关键。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根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根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