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著名作家如何“冒尖”
“现在中国的中短篇小说越来越弱了,上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靠一个短篇小说,作者很快就能够在文坛甚至更更广阔的舞台上崭露头角,但是现在写了很多中短篇的作者往往仍然默默无闻,写了也是‘白写’。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状况。”日前,由重庆出版社、《长篇小说选刊》共同主办的中国作家实力榜书系(2008)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协会举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一些与会专家认为,现在我们一边对整个当代文学不满意,有很多的遗憾,一边对不断涌现的新人新作视而不见。张颐武说,这种状况和国际出版业的趋势有关。现在算数的就属长篇小说,因为现在刊物变成了给出版业提供资源的东西。国际上的大作家写短篇出大名的都是过去的事了。出版业的结构变成了现在这样,不是错和对的事情。他说:“我觉得这次重庆出版社的这个作家实力榜有很大的好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出版让这些中短篇小说走到一线作家的地方,将来他们能够走到一线作家的位置,是需要这样一种积累的。” 张颐武指出,现在中国一线作家和国际上差不多,每个国家大概有10个左右的一线作家,这些作家的作品发行量很稳定。现在中国慢慢与美国和欧洲的出版业形成了一种差不多的结构。因为有看书兴趣的基本上就是这么些人,接受文学作品的市场也就是这么大。对于正在写作的中国作家,一般人知道的也就是余华、刘震云等数得出的10个人左右。当然也有别的人在写,也有很多好作品,但是“现实就是,大家只知道这十几个人”。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根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根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