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彬“开炮”后 别拿批评当“笑柄”
德国汉学家顾彬又向中国文坛“开炮”了,继去年“当代中国文学垃圾论”之后,最近他指责中国作家写剧本,而剧本不是文学。“由于对创作的限制太多,作家一旦写了剧本也就丧失了对文学的崇敬和起码的尊严;中国作家不学无术,一有空就喝酒、吃饭。”此言一出,媒体立刻响起一片反驳之声,最多的意见是,对一个外国汉学家来说,顾彬不够了解中国文学,他的批评更应当作娱乐来对待,为圈内外添了一条笑柄而已。
顾彬的“炮轰”容易引起杀伤范围过大的嫌疑,但并非胡搅蛮缠,毫无道理。许多人认为汉学家作为局外人,没有资格批评,意思是“只有中国人才了解中国人”。这种看法具有强烈的自我封闭性。文学作品作为公众读物,普通读者可以发表意见,一直埋首研究中国文学的顾彬,也可从专家的角度发表意见。顾彬当然有资格批评中国作家,但后者总是抓住他那几句刺激性的话,进而加以讥讽,甚至骂汉学家是垃圾。顾彬指责中国作家写剧本、喝酒吃饭,似乎有点莫名其妙,但实际上却点中了中国作家普遍存在的死穴,那就是缺少职业创作精神。
写剧本主要是指中国作家写影视剧本,并非指创作话剧。作家们投身影视,所得收入要远超过文学创作,这是共识。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作家这个行业褪去了神圣的光环,变成码字的活儿,主要靠自己挣钱糊口。绝大部分作家并不把创作看成是从一而终的事业,而写剧本相对省心省力挣得也多,寄居影视已成为普遍现象。作家这个行业在中国正日益失去职业精神,没有被视为一项工作需要长年累月去完善。
中国有的作家往往过于迷信才华,却不肯付出艰辛的劳动,似乎一个作家只要有才情,不需要积累就能写出传世之作。今天作家已成为一种职业,不管是写畅销书还是纯文学创作,都要求作家具备起码的职业精神,而不是空洞的才华。顾彬数十年如一日翻译中国当代作品,这种认真的职业态度就值得中国作家学习,而中国作家却不愿搞翻译,因为报酬太低。鲁迅曾经说过中国人最需要的就是认真。作家们如果把顾彬的批评当成笑柄而不反思自身的缺失,不认真对待创作,这才是中国作家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