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助贫困生是否应该感恩,怎样感恩,受助后如何考核他们,慈善机构如何杜绝不感恩现象?昨天,在本报推动发起的“受助贫困生感恩话题”专题研讨会上,针对“感恩”,市慈善总会相关人士、大学教授、律师、义工、心理咨询师、普通市民20多人参加了讨论。 讨论现场十分热烈 原定昨日下午两点半开始的研讨会。两点左右,参会人员就陆续赶到现场。重庆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协会交大分会理事长洪仁翥首先表示,讨论“感恩”,自己已经盼望了好多年。他对本报首先关注,并发起了这个倡议进行讨论给予了赞赏。 随后,来自社会各界的大学教授、律师、义工、心理咨询师纷纷发表观点,解读感恩,讨论感恩。讨论会进行过程中,不时有关注“感恩话题”的市民来到现场。 受助者要签道德协议 会议最后,参会人员达成共识。大家认为,虽然受助贫困生不感恩属于个别现象,但重庆必须杜绝这种不感恩的现象发生。 受助贫困生不感恩,不但让其他同样或更贫困的学生失去了被助机会,而且还会伤害捐助者的心。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徐幼勤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使用签订道德协议的办法,杜绝受助不感恩现象发生。贫困生到市慈善总会或区县慈善会申请资助,必须与慈善会签订道德协议,承诺除好好学习回报好心人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步入社会后回报社会。市慈善总会还将与各高校、基层慈善组织联合,建立受助者档案,实行动态管理,要求受助者必须参加学校或老家的一些公益活动,无故不参加者,将被终止资助。 “感恩是做人的ABC” 重庆老年高等教育工作者协会交大分会理事长洪仁翥:一个人知恩感恩是最基本的东西,是做人的ABC,就好比坐公交车受人让座说声谢谢一样普遍,没有必要将这个问题看得多重,多深沉。受助学生不知感恩的事情不应只怪责受助者本身,而是应该从社会、学校、家庭上来找原因。正是各界忽视了对受助学生孝心、善心、爱心等情商的教育,才导致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加强造势,将慈善风气持续加温,并引导学生感恩。 “以保护善心为出发点” 重庆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徐幼琴:慈善总会从成立来已经资助贫困学生3万多人,其中“一帮一”定点资助的学生有1万2千多人。以保护善心为出发点,我们应该加强正面引导,树立典型,让受助者感受到人性的关怀。另外,慈善捐助宜通过合法的慈善机构进行,不要带有太重的个人色彩。 “打包式”捐款,不易感动 重庆绿叶义工协会发展顾问张海峰:部分受助贫困生不感恩遭到谴责,但资助者和公益机构自身也有问题。很多资助者都没有直接和受助学生联系过,而是一次性“打包式”捐款。资助者从来没有和受助者进行沟通,贫困生不容易形成感动也就不奇怪了。 “帮助别人来感恩” 重庆邮电大学大一新生黎茂:有时候,我们只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但是,只要我有能力,也会倾力帮助别人。 现在我也已经加入义工组织,希望能通过这个组织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资助者应淡化个人色彩” 高级心理咨询师林浩:很多贫困学生内心自卑,不懂得表达,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一些障碍。但只要他做到心存感恩之心,积极面对人生,传承慈善美德,即使他一言不发也是合格的。资助者应淡化捐助的个人色彩,强化捐助的社会责任,最重要的是深化对受助者的心灵的关怀。 “感恩,是一个常识” 重庆晨报副总编辑何志:感恩,是一个常识,也是一种常态,是做人最基本的。近年来,关注慈善事业的人越来越多,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争相回报社会,给社会更多关怀。慈善是一种社会美德体现,如今社会慈善味道越来越浓。 受助贫困生感恩讨论•花絮儿子考上清华受资助母亲嘱儿回西部发展 昨天下午3点钟,“受助贫困生感恩讨论”专题研讨会已经开始了半个小时,会议室走进一位行色匆匆的中年妇女。她叫龙志芳,夫妻俩都是下岗工人。儿子宋龙今年升上清华大学,民生能源公司总经理薛方全承诺资助宋龙4年的学费和生活费。 龙志芳从小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前几天送儿子去大学报到,她再三叮嘱儿子,要把感激的心化为学习的动力。毕业后全家都希望他回西部、回重庆发展。母亲去世遇好心人小女孩现场学感恩 昨天下午,一名中年男子牵着一个小女孩,悄然走进研讨会现场。男子姓唐,小女孩名叫文莉,是唐先生的侄外孙女。 唐先生介绍,文莉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常年在外不管家,文莉和妹妹同外婆住在一起。从文莉小学6年级开始得到一位姓毛的好心人资助,至今两年了。“这个受助感恩的研讨会开得好,我特意带她过来参加,好让她学学感恩。”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根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根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