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新作讲述一个“更完整的丛飞”
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
近两个月来,《深圳特区报》社会新闻采编中心副主任、“徐华工作室”首席记者徐华可谓“三喜临门”。她与蒋巍合写的《丛飞震撼》荣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她本人撰写的《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获得了广东省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近日,该书又获得了共青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是怎么写出来的?它和《丛飞震撼》有何不同?本报记者对徐华进行了专访,
7天完成15万字的初稿
徐华是第一个“发现”丛飞的人,2005年4月,她接到一位读者的报料热线,听说了丛飞的情况。经过深入采访,她连续推出十多篇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徐华与作家蒋巍合写的长篇报告文学《丛飞震撼》于2006年1月出版,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也给病榻上的丛飞带来很大鼓舞。央视《新闻联播》第一时间报道了该书的出版情况,中国作协和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召开了《丛飞震撼》作品研讨会。
2006年4月,丛飞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丛飞逝世后,很多出版社与徐华联系,希望她再写一本关于丛飞的书。当时徐华手头有多篇报道要写,对这些出版社的邀请,她都婉言谢绝了。4月27日,广州花城出版社副社长谢日新亲自带着几位编辑来拜访徐华。谢社长诚恳地说,《丛飞震撼》和徐华关于丛飞的报道他都看过,非常感动。丛飞是深圳的骄傲,也是广东的骄傲。作为出版人,他非常希望能为丛飞出一本书,让更多人了解丛飞的事迹和精神。谢社长的诚意让徐华深受感动,她答应与花城出版社合作,尽快为丛飞再写一本书。
徐华的工作很忙,唯一空闲的就是“五一”长假。在假期里,她几乎每天工作20个小时,仅用7天时间就完成了15万字的初稿。徐华两年来一直报道丛飞,资料非常齐全。不过,她并不是把这些报道简单地收集在一起,而是重新提炼和加工,还补充了很多幕后消息。拿到初稿后,出版社编辑日以继夜地加班,提出修改意见。5月23日,《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在深圳首发,徐华和丛飞的妻子邢丹一起出席了首发式。
与《丛飞震撼》互相补充
《丛飞震撼》完成时,丛飞还在病床上接受化疗。《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补充了大量丛飞去世前半年间的故事,还有丛飞写给女儿的两封遗书、写给家人的遗书、写给邢丹的歌词等珍贵资料。书中还收录了丛飞从小到大的多幅珍贵照片,都是丛飞家人提供的。徐华说,《丛飞震撼》是报告文学,充满激情,注重细节刻画,文学色彩更浓。《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采用的是新闻纪实的写法,全面回顾了丛飞37年的一生,注重新闻事件的展示,信息量更大。这两本书各有特色,可以互相补充。
让徐华欣慰的是,很多读者对这本书都非常喜爱。深圳市文联副主席杨宏海专门给徐华打来电话,说自己从头到尾看了这本书,非常感动,书中的丛飞形象有血有肉、震撼人心。还有很多外地读者给徐华写信,福建龙岩的中学生郭德文在信中说,看了《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他的眼泪一直不停地流。希望跟徐华做个朋友,了解更多丛飞家人的情况。他还表示,长大以后也要做个丛飞那样的人,帮助更多读不起书的孩子。上海退休干部张志说:“我连续花两天时间读完了《丛飞,就这样感动中国》,现在这本书还在家人手中传阅。您把丛飞写得很生动,令人信服,让我们一家人都对丛飞更加敬仰,对他的逝世更加惋惜。丛飞不愧是时代的骄傲,也是深圳这块沃土上培育起来的精神丰碑。”该书第一版印刷2万册,不到半年就全部售完,还获得了“南粤读者最喜爱的图书”奖。
时刻准备采访新的“丛飞”
在书的序言中,邢丹代表丛飞对“徐华姐姐”特别致谢。当丛飞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只能在家里苦熬时,是徐华第一个走进了丛飞的家,并把他的故事告诉给更多的人。徐华还主动帮他们联系住院,几乎每天都去医院看望丛飞,鼓励他战胜病魔。徐华说,自己对丛飞也是从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深深的感动。一年的相处,她和丛飞建立了姐弟一般的感情,自己在灵魂上也得到了一次升华。
徐华说,发现丛飞是自己的幸运,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更离不开《深圳特区报》和报业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徐华的第一篇报道《有点伤心,但不后悔》长达4000余字,并配发大幅照片,这几乎是个特例。此后的两个多月,深圳各大报都刊发了大量关于丛飞的报道,仅《深圳特区报》就刊出了60余篇,总计20余万字。媒体的大力推动,让丛飞从深圳走向了全国。
丛飞无疑是伟大的,但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徐华说,深圳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丛飞把爱无私地献给他人,也收获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丛飞病重期间,从省市领导到老百姓,每天有无数人自发地来看他,场面令人感动。在徐华看来,深圳是新闻的富矿,还有很多像丛飞这样令人震撼的人物等待发掘,她时刻准备着采访新的“丛飞”。
|